正文 結語:流動的電視文化(1 / 3)

人的創造力是無限的,正是這種創造力使得我們的社會不斷向前發展,而日新月異的發展才是現代社會的特色。因此,英國思想家齊格蒙特·鮑曼對現代社會的性質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流動性。他認為,現代社會恰似液體,具有輕靈和流動的特征。考察現代社會的發展,必須注重其“時間維度”,必須結合特定的時代對相應的社會文化背景進行探索和思考,也就是說,用動態的眼光考察現代社會才是最恰當的一種方法。在此,“流動的現代性”成為西方學術界一個公認的對現代社會的精辟表達。

電視媒介誕生、發展於現代社會,因此電視文化也呈現出這種流動性的特色。如果說,電視文化具有一個學理的框架的話,那麼,這個框架也必然呈現為一種開放的結構。作為社會文化的一個亞文化係統,電視文化也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變化。因此,我們理解電視文化,必須在一個變化的總體前提下進行,我們應當始終以一個開放的、與時俱進的態度對電視進行審視,即時刷新它內部的文化內涵。換言之,電視文化內涵是流動的,恒定不變的是電視文化的流動性。

掌握這種流動性,將有兩條思路可以遵循,一是傳播技術的發展變化;二是社會文化的整體變遷。

一、人類傳播技術的發展

電視是一種大眾傳播媒介,電視文化歸根到底是一種傳播文化,因此,傳播技術的變遷將有可能給電視文化帶來相應的影響。美國傳播學家保羅·萊文森發現,新舊媒介技術的發展之間具有一定的“補償作用”,新媒介的出現是在功能上對舊媒體進行所謂的“補償”,因為舊媒介不能完全滿足人們的需求,或者說是人們在某個方麵的滿足也有可拓展的空間,於是新媒介應運而生了,這就是所謂的“補償理論”。從目前狀況來看,電視媒介的發展也遇到了類似的“補償性”的衝擊。這就是,有兩種新技術對電視傳播影響巨大——互聯網和移動通訊,它們分別從伴隨性和移動性方麵刷新了電視傳播的景觀。

1.網絡文化和電視文化的結合

互聯網的普及改變了人們信息接收的方式,同樣也能夠改變人們看電視的方式。人們既是電視觀眾,又是網民,他們會把看電視和上網這兩種行為方式結合起來,使得看電視不再是一種純粹的被動的信息接收行為。這樣的技術現在有很多,比如在計算機裏安裝電視卡,計算機就可以通過有線電視光纜直接接收電視節目;或者用戶通過安裝寬帶直接通過互聯網收看電視節目,很多這樣的電視網站也已經成熟,比如www.kkktv.com、烈火電視等等。

這些技術使得人們在上網的時候同時可以收看電視,電視屏幕成為人們操作計算機時新開的一個窗口而已。這是一種嶄新的三心二意式的看電視(上網)的方式。電視傳播在這裏往往會成為上網的一個背景,人們會一邊聽著電視播出的聲音,一邊在網絡上瀏覽自己感興趣的信息,當聽到覺得有意思的地方的時候,會點開播放電視節目的窗口看看,然後再接著上網。在此,電視變成了一個伴隨性接受的媒介,而這也可能正是電視文化發展的一個方向,也是電視文化變遷的內容。

關於這個命題,張同道教授的研究成果對此做了一個注腳。他的課題組通過調查發現,“電視和音響往往處於一種無意識行為之中,打開並不一定有目的,使用也並不一定聚精會神。電視已經成為生活的背景,成為客廳或臥室器具構成的一部分,編織為人們的無意識活動。從總體上看,約有97%的受訪者在看電視時有伴隨行為,主要行為是:吃東西、聊天、打電話、看書報雜誌、做家務等,對於多數人來說,它並不是正餐,無法充饑,僅僅是七嘴八舌的零食而已”。從這個意義上看,隨著人們接收信息方式的多元化,看電視的重要性正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降低,其功能在被其他媒介逐漸分流,作為一種日常生活方式,它的隨意性正在增強。互聯網的出現無疑更加可以增強這種隨意性。

電視行為和網絡行為的並行,還可以增強電視傳播的互動性。比如,很多電視體育觀眾都有這樣的感覺,觀看體育比賽尤其是像電視足球直播這樣的節目,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比單獨一個人要有意思得多,關鍵就是在觀看比賽的過程中可以互相探討和交流,把自己看電視的感覺和別人互動起來。但看電視往往是家庭行為,有的時候幹脆是個人行為,沒有互動或者互動有限。在網絡上看電視就不一樣了,正在播出的電視節目如果涉及公共事件和公共議題的話,很容易就在各種網絡平台如各大BBS當中成為一個被大家熱炒的議題。由於網絡的公開性和民主性,單個個體很容易加入這種交流和互動中去。這種表現形態就是,觀眾一邊打開一個電視窗口觀賞電視節目,一邊打開網絡瀏覽器的窗口和別的網民進行互動,交換彼此的觀點和看法。這樣在一個虛擬的空間裏,各種虛擬的主體通過在線溝通共同完成一項電視觀賞的儀式。通過互聯網,電視文化正在變成民主性更強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