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克服黃金圈的圈套,放射人性美的光輝(1 / 1)

從終極的意義上講,文學永遠不該停留在“眼前”的“當下”;應是流淌在時間河流裏的“持續”“現實”,包含難以言說的精神性現象。一切好的小說都具有如此品質:“寓言以廣”的寬闊擬喻性。它與時下一些“問題寫作”、“表象現實”的新聞式寫作不可同日而語。

讀楊少衡發表在2009年第5期《北京文學》(精彩閱讀)上的中篇小說《黃金圈》,有蘊涵“擬喻性”的韻味,好看,耐讀,生動曲折的“實”中有令人回味的“虛”。

故事情節似乎很簡單:外商陸金華出人預料強牛般看上一個縣偏遠的地段,那裏不但髒、亂、差,而且是一群殘疾人就業生產喪葬用品、瀕臨倒閉的企業。陸機關算盡欲把這地段打造成黃金圈。小說題目很有“擬喻性”。從“實”上說:為打造這黃金圈,這圈套走了流失的國有資產(以民用名義低價獲得土地而改變土地的用途搞商業開發得利)。這圈套走了殘疾人的就業權(黃表紙變成黃金圈)。這圈套走了當官的“公仆”性(錢權勾結為虎作倀)。總之在《黃金圈》的故事裏這圈套走了社會的公平正義。從“虛”上看,它的擬喻出來了:這黃金圈不就是擬喻“鳥為食亡,人為財死”的人性弱點?是人類難以抗拒的誘惑。陸金華嘔心瀝血打造的黃金圈,不但套住了民政林局長,縣委方書記等一批省、市、縣領導;套別人是預料中的事,沒想到陸自己也被套進去了。這不叫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不是自掘墳墓?常言說的金錢關、權力關、美人關都凝聚在楊少衡的《黃金圈》上。黃金圈猶如太上老君手中的乾坤圈,隻要人在人性的王國中“犯上作亂”,就會像孫悟空一樣被套住的。

多數人被套,劉克服不但沒有,而且在克服的過程中放射人性美的光輝。在照耀了別人的同時,也照耀了自己。所以小說的結局是喻示人性的真善美光芒永遠不會被陰霾所遮擋。劉克服克服了四萬元的收買(不買金錢誘惑的賬,盡管當時受賄是安全的。自己的穿戴不及陸金華,自己的工資不高),劉克服克服了“己所不欲,而施於人”的人的劣根性(盡管工人們抄砸了他任書記的鄉政府,但沒動用公共權力抓人,他知道工人是受唆使而為;殘疾女人大美給劉克服添上了莫須有的名譽陰霾,她的丈夫見劉克服就怒目以視並有侮辱人格的舉動,後竟開車撞死了劉克服心愛的妻子。但劉克服以德報怨,還特別關注大美及丈夫的生存狀態並盡力幫助)。劉克服克服了執法不公的弊端(摸黑、冒雨、跋涉泥濘山路,去執行計生“對象戶”姚育齡。沒畏懼她背後財大氣粗的靠山陸金華,為此事他明升暗降也甘願。為了殘疾人的就業生存,他不像林局長那樣從私利出發,不怕陸財大氣粗,不怕丟官帽,不怕被殘疾人誤會,要的是公平正義),劉克服的形象在矛盾衝突中,在風口浪尖上,在柳暗花明裏得以凸現。

木弓對《黃金圈》的評論是,“你瞧,做一個優秀的小官員有多麼難”。也是。但做官也是做人,且做官畢竟是少數,與其說做一個優秀的小官有多難,不如說做一個優秀的人也有多難。這樣《黃金圈》的擬喻性就比較寬闊一些了。毛老人家早就說過,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劉克服我不敢說他能一輩子做好事,但在小說裏他是自始至終做好事的,多數人被套,他卻出汙泥而不染。這除了他能“日三省”,就是他有堅守真善美的智性:巧妙地上交賄賂款,更好地保存實力追求真善美;借方書記之力,向陸金華要回了政府的尊嚴;利用錢權之間矛盾,力爭殘疾人就業權;沉著鎮定平息群體事件……這智性的光芒是楊少衡小說特別是《黃金圈》的一大特色。

出汙泥而不染的荷花就是“留”住了“克服”的品性於終生:克服周遭汙泥對自己的包圍,解決不染的矛盾;克服自身神形柔弱的本性,解決經風受雨的矛盾。改造主、客觀留住克服的秉性,劉克服是也!

責任編輯張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