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彈道導彈(1 / 3)

今後的戰略彈道導彈將怎樣發展呢?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是一條基本的軍事原則,戰略彈道導彈的發展也離不開這一原則。從保存自己方麵來說,就是提高導彈的生存能力;從消滅敵人方麵來說,就是提高導彈的突防能力和命中精度。

彈道導彈的生存能力

提高彈道導彈的生存能力,有以下幾種方法。

將彈道導彈隱蔽起來,使敵方難於發現。加固發射陣地,提高抗核爆炸的能力。

導彈能機動轉移、機動發射,使敵方找不到彈道導彈固定的存放和發射地點。

由於偵察技術日益完善,導彈的命中精度和導彈頭的威力本斷提高,已發展到可用一枚子導彈頭摧毀一個地下井,即使將彈道導彈隱蔽在加固的地下井裏,仍難免遭敵方核轟擊而毀滅的危險,所以隱蔽也好,加固發射陣地也好,對提高導彈的生存能力是有限的,隻有機動存放、機動發射才能較為有效地提高生存能力,因此,目前很重視發展機動導彈。

發展機動導彈有三個方向:一是下海;二是上天;三是陸地機動。下海就是研製潛對地導彈,這是機動發射導彈中生存能力較高的一種。但潛對地導彈也有一定的缺點,如成本高,命中精度較低,潛艇基地易遭摧翠等。因此。今後有可能增加潛艇和對地導彈的數量,但不會把全部核導彈放在潛艇上。上天就是在空中機動發射導彈。研製這種導彈的技術難度較大,成本高,命中精度也較低。陸地機動是指地麵或地下機動的導彈,研製這種導彈,技術上難度較小,成本也較低,但機動能力有限,生存能力較差。

目前國外正在研究空中機動發射方式和陸地機動發射方式。前者雖技術上難度大,但生存能力較髙,所以美國空軍傾向於搞空中機動發射。導彈母機的方案很多,包括寬機身噴氣式客機、大型運輸機、中型飛機、垂直起落飛機、直升飛機、水陸兩用飛機等。

陸地機動發射方式不如空中機動發射生存能力高,機動能力也很有限,但便於實現。陸地機動發射可以有:鐵路機動、公路機動、內河機動、氣墊船機動、越野機動以及地麵掩體機動(即在地齒部署一組掩體,導彈定期在各個掩體內輪流存放,使敵方不易知道哪個掩體內有導彈)等方案。目前較多的是在研究地麵發射地下機動,其方式大致有三種:①在地麵部署一組加固的掩體,用來發射導彈,而在掩體之間有地下跑道,導彈由地下跑道從掩體運往另一掩體。②在地麵挖一種溝壕,上麵覆蓋有一定抗壓能力的頂蓋,導彈借助溝壕內的鐵軌來回運輸和機動,使敵方難於知道導彈的確切位置。③在池塘或河床下麵挖通道,使導彈在塘下或河下機動。

機動發射的導彈要求采用固體導彈,運輸車既可以作運輸工具,又可以作發射裝置用。現在設想的是將導彈放在一個保溫、防震而又可作發射管的容器內,容器固聯在運輸車上,成為一個整體。平時導彈、容器處於水平狀態,發射時將容器豎起,可實現導彈的垂直發射。

彈道導彈的突防能力

隨著反導彈武器係統的不斷改進和發展,彈道導彈應該具有較好的突防能力。由於識別真假導彈頭的能力不斷提高,采用釋放輕誘餌和重誘餌已很難使真導彈頭蒙混隱蔽,所以必須采用積極的突防措施。現在,母導彈頭能製導、能作機動飛行,子導彈頭不能製導、不作機動飛行的分導式多導彈頭業已裝備導彈。目前正在積極研製母導彈頭和子導彈頭均能製導、均能作機動飛行的機動多導彈頭。由於母導彈頭和子導彈頭都能改變原來的彈道機動飛行,使反導彈較難攔截,多導彈頭又能攻擊多個目標(每個子導彈頭可以攻擊一個目標,因此,機動多導彈頭有較好的突防能力和殺傷破壞效果。

此外,在突防方麵還有部分軌道武器。它是將導彈頭發射到幾百千米的軌道上,在目標區上空再人大氣層。由於下降速度快(到地麵僅兩分鍾左右),因此,不容易防禦。但部分軌道武器的命中精度尚待解決,須要采用比較複雜的末製導技術,因此現在仍處於探索階段。

彈道導彈命中精度

要提高導彈的命中精度,主要是提高製導精度,減少導彈的非製導誤差(如地球非球形的誤差等),及采用中製導和末製導等方法。

製導係統的慣性元件的精度,目前已有很大的提高,如加速度表,由“2”導彈的千分之幾提高到現在的十萬分之幾;陀螺精度,由每小時幾度的漂移提高到每小時百分之幾度或千分之幾度,比過去提高了100倍以上,並且還在發展無陀螺轉子的激光陀螺、正弦加速度表等高精度元件。

減少導彈非製導誤差,一是屬於導彈本身的,如發動機後效偏差(因發動機推力不能立刻降為零而產生的),導彈頭再人大氣層誤差等;一是外界的,如重力異常(地球表麵上的實際重力與該處計算時的參考重力之差,目標坐標的位置及大地射程計算機誤差等方麵。導彈的命中精度要求低時,非製導誤差是次要的,但是,命中精度要求高時,非製導誤差也需要減小或設法消除。

今後在製導係統方麵可能采用“髙級慣性參考球用來代替現用的陀螺和常平架係統。這種高級慣性參考球直接感測導彈的俯仰、偏航、滾動和速度,它的誤差遠遠小於現有係統的誤差,命中精度可達百米左右。

戰略彈道導彈和核武器

戰略導彈即執行戰略任務的導彈。它主要用於打擊敵方政治經濟中心、軍事和工業基地、導彈發戰井、核武器庫、交通樞紐等重要戰略目標。按所承擔的任務,戰略導彈可分為進攻性戰略導彈和防禦性戰略導彈(即反導彈,簡稱反導彈進攻性戰略導彈按其飛行彈道的特征又可分為彈道導彈、巡航導彈和軌道導彈。目前,現役中的戰略導彈主要是彈道導彈、巡航導彈和反導彈。戰略導彈的時程通常在1000千米以上,最遠可達1萬多千米,它以核導彈為戰鬥部,具有射程遠、速度快、命中精度高、威力大等突出特點,可遂行戰略任務,直接達成戰略目的。因此,其使用受國家最髙統帥部的嚴格控製。

導彈運用於戰場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當時德國首先研製成功所謂“複仇武器”11和12兩種導彈,並用於襲擊英國首都倫敦。經過40多年的發展,導彈已成為一個種類繁多,用途廣泛的大家族,成為現代戰爭中一支重要的作戰力量。據不完全統計,40多年來,各國曾提出和研製的各類導彈(包括改進型)約590種左右,近190種已經淘汰和退役外,目前仍有300多種導彈服現役,還有100種導彈正在研製和生產。

目前,世界上能自行研製導彈的國家有20多個,約有90個國家和地區裝備導彈。戰略導彈作為導彈家族的主要成員,一直處於重點發展的地位。如今,戰略導彈已發展成為種類多、數量大、質量高、威力強的一支重要戰略威懾力量。目前有美國、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白俄羅斯、英國、法國、中國等國家擁有戰略導彈。其中9576的戰略導彈被美、俄兩國所壟斷。美國有陸、戰略彈道導彈約1378枚,空射戰略巡航導彈約2800枚;俄羅斯有陸、戰略彈道導彈約1876枚,空射戰略巡航導彈約54枚。美、俄兩國所擁有的戰略導彈足以毀滅人類若幹次,成為人類生存與安全的重大威脅。

核導彈是一種利用爆炸性核反應釋放出巨大能量對目標造成殺傷破壞作用的武器。其威力最低為數噸當量,最高可達數千萬噸。核導彈主要包括有:原子導彈、氫導彈、中子導彈、電磁脈衝導彈、加強衝擊波導彈、感生輻射導彈等。核導彈是以強衝擊波、光輻射、早期核輻射、放射性沾染和核電磁脈衝等五種因素對目標進行殺傷破壞的,這五種殺傷破壞因素作用的大小,與核導彈種類、威力及爆炸方式等有密切關係。

人類第一枚原子導彈是由美國於1945年7月16日研製爆炸成功的。40多年來,核導彈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繼原子導彈之後,氫導彈、中子導彈、衝擊波導彈等多種核導彈相繼問世。目前,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已擴大到20多個。其中,美、俄兩國分別擁有26萬和19萬枚戰略、戰術核導彈頭,是兩個超級核大國。由於核導彈具有超常的威力,其作戰使用越來越受到國際政治、外交等多方麵的製約。因此,除了美國在二戰末期曾向日本投過兩枚原子導彈外,迄今核導彈再沒有使用過。但是,如此龐大的核武器庫的存在,以及嚴重的核擴散,使得核戰爭的危險依然存在。核武器的出現,對現代戰爭的軍事思想、戰略、戰術以及世界的和平與穩定產生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