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PM2.5起個中文名
眼光
作者:簡岩
由於PM2.5(粒徑等於小於2.5微米的顆粒物)不是一個正式的中文詞語,更不是一個統一的學術名詞,所以,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將其命名為“細顆粒物”。
但是,為PM2.5起中文名遭到網友的諷刺揶揄。頗具水平的吐槽當數對PM2.5的非正式命名:嚴肅一點的叫“公霧源”;高端一點的叫“京塵”;霸氣一點的叫“塵疾思汗”;樂觀一點的叫“塵世美”;娛樂一點的叫“塵慣吸”;稍微性感一點的叫“喂人民服霧”。
所有這些都可以統稱為PM2.5的俗名、俚語、綽號、諢號,但卻反映了公眾對政府職能部門治理霧霾力度不夠、成效不大的不滿和批評。更理性的聲音是,為PM2.5起名為次,關鍵是要找到治理PM2.5的有效方法,盡快還公眾以藍天白雲。
但是,吐槽歸吐槽,命名歸命名。因為,為一種現象或一種事物取一個恰如其分的名字正是認真對待這一事件的開始。給PM2.5起一個正式的名稱也是認真治理PM2.5汙染空氣的開端。對事物的正式命名其實是科學精神的一部分,這不僅有利於人們理解某一現象,也有利於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PM2.5是一個環境和公共衛生名詞,自然與人們的健康和疾病密切相關。一旦涉及到疾病,就必然要研究和調查病原體、病因、病理和流行病學情況,才有可能找到正確的預防和治療措施。這方麵比較典型的例子是2009年世界衛生組織將“人感染豬流感”改為“A(H1N1)型流感”,因為沒有證據表明在墨西哥發生的流感在豬身上發病,也沒有證據表明人是從豬身上感染了這一病毒。為了與國際接軌,中國把“人感染豬流感”改名為“甲型H1N1流感”。
但是,把PM2.5命名為“細顆粒物”也未必完全合理。粒徑小於100微米的顆粒物(TSP)的中文名為“總懸浮顆粒物”;粒徑小於10微米的顆粒物(PM10)的中文名為“可吸入顆粒物”,但是,把粒徑等於小於2.5微米的顆粒物稱為“細顆粒物”未必能真實反映這類顆粒物的特性。因為, 2.5微米粒徑顆粒物可以進入肺部呼吸道深處,而10微米粒徑的顆粒物通常沉積在上呼吸道,2微米粒徑以下的顆粒物幾乎可以全部深入到細支氣管和肺泡,因此,更應當把PM2.5命名為 “入肺顆粒物”。同理,由於2微米粒徑以下的顆粒物幾乎可以全部深入到細支氣管和肺泡,可以稱為“入肺泡顆粒物”。
既然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已經把PM2.5命名為“細顆粒物”,當然有其理由。如果在未來實踐中發現有更好的名稱,PM2.5的中文名稱也可能會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