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鄉村生活的開始(1 / 1)

九幾年的農村,剛剛經曆過文革和土地改革不久,人們的生產積極性還很高,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實行,更加鼓舞了農民的種田積極性,“交夠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這是改革時最普遍的標語,國家教育改革也隨之開始,高考都已恢複,一切正常不過的事,隻要踏踏實實的過日子,雖然沒有大富大貴,最起碼不用餓肚子,從此走出了集體經濟和計劃經濟。

九零年秋天,一個男孩就這樣在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家降生了。這個也就是主人公降生了,一個落後的村莊,一個新生命的降生,就這樣開始了,一聲啼哭打破了這個秋天的平靜,落葉滿地的確有一種淒婉的美,一場秋霜覆蓋著地麵,有幾片堅強的葉子孤零零的掛在枝頭,任由秋風的吹刮,做著最後的掙紮,遠方的車馬拉著人們收割的莊稼帶著一身的疲憊向家裏有著,夜晚給人的感覺就是想回家,一種孤獨感和歸宿感,魚沉大海,鳥獸投林,甜膩的靜謐感,一切都被時間的車輪碾壓與推動,無論人的走與停,時間都不會靜止,孩子會成長,父母也會衰老,這就是歲月輪回,誰都無可奈何的事情。龍庭開始健康的成長,這個家庭也無比溫馨幸福,生活也逐漸起色,龍庭七歲時開始求學,那時專門有一個學前班,事情的一切也就從此刻開始了。

上學這一天,龍庭去學校上學,在學校裏龍庭認識了許許多多的小夥伴,上學的第一天真的很好奇,那麼多小朋友,那麼多父母都在窗戶外麵看著自己家孩子,有的小孩不喜歡這裏,多數都是被父母帶出去揍一頓然後在送回來,龍庭看起來不錯,爸爸把他送來他就在那裏待著,這個學前班挺大的,兩個班級一共六十多人,農村的小學就是這樣,特別是這個超生時代的到來,每家幾乎都兩個孩子以上,下課的時候總有哥哥姐姐來看弟弟妹妹,龍庭的哥哥龍錦也來看看弟弟,在門外說了幾句話就離開了,龍庭和哥哥在同一個學校,哥哥在讀三年級,每天上學和放學都一起回家吃飯,農村就是這樣,生活看不到多大起色,都是清一色的大餅子之類的飯,至於菜也就隻有土豆和豆角,土豆是農村的主要菜品,豆角就分季節了,冬天是沒有的,所有的農村生活物資都是來源於供銷社,也就是曾經生產隊時候的供銷社,主要銷售一些煙酒糖茶和醬油、醋,還有些衣服之類的,當初還有一句老話: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當初的衣服都是補丁羅補丁,沒有誰會笑話誰的衣服比自己的衣服多一個洞,那時的衣服質量絕對的好,一件衣服五年八年穿不扔,衣服小了瘦了也沒問題,送給別人還是很好的,妹妹穿姐姐穿小的衣服,弟弟穿哥哥穿小的衣服,就這樣的條件,每個人都差不多,龍庭經常穿哥哥穿小的衣服,而且很少有合身的。

故事不可能隻是概括,也不是白話文章,當然得有許多事情發生,有許多矛盾產生,無論是生活中的還是工作中的矛盾都一樣,隻要是生活就難免有磕磕絆絆,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生活還得繼續,無論是為了活著還是為了活下去,每個家庭都在承受著不同的生活壓力與壓迫。簡單的來說是與生活作鬥爭,確切的來說就是與貧窮作鬥爭。在這個窮鄉僻壤的夾縫中生存,隻要有一絲希望都會用盡全力把這個夾縫撕的更大一些,哪怕隻是悄悄鬆一口氣也是好的,這就是當時的生活水平真實寫照,算是大同社會,也是小康生活了,隻要不是過年過節的,每家幾乎是吃不到肉的,即使每家都養一頭或者兩頭豬,那也是沒辦法的事,農村人吃不起豬肉在九幾年很正常一個小隊殺幾頭豬後整個小隊過年吃的了,每家都買幾斤或者幾十斤肉回家吃,這也就是過年了。龍庭家裏也每年都養豬,而且每年都養兩頭豬,一頭自己家殺掉賣掉一大半,剩下的自己家留著吃,也就是九十年代中後期的時候,龍庭的小學生活也進入到了三年級,這個模糊的童年也就這樣模糊的過去了,每天還是一日複一日的年複一年的過著,時間的車輪繼續碾壓著每一個人,人們的生活還是如往常一樣的重複著,生活也提高了一個層次,大米,白麵開始在農村流行,也逐漸的取代了玉米麵,雖然物價還很低,最起碼不用刻意的計劃經濟,糧食還是可以的,多少都夠生活的了,磚瓦房也開始在農村流行起來。鄉裏已經興建起了樓房。農村雖然有了一點點改善,貧窮的陰影在人們的心裏揮之不去,人們的錢是多了,物價也開始漲了起來,龍庭學習還算是可以的,雖然沒有拿過第一名,但是也沒有拿過倒第一的時候,看不到外麵的世界,隻有自己家庭那麼大的視野,其他人也一樣,眼裏沒有多餘的東西,每天傍晚的時候,人們就會聚集在村口嘮嘮家常,聊聊東家長西家短,誰家誰家的豬跑出來吃了誰家的雞,誰家的狗開了咬了誰家的小孩,都是一些農村的瑣事。農村也就這麼些事,沒什麼其他的轟天動地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