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我們時代的文學信仰
第一視界
作者:趙正永
我一直信仰文學,很相信文學的力量。我在青少年時代,曾經做了很長時間的文學夢,在那貧瘠的時代,文學曾經給了我們斑斕多彩的夢想和奮進的動力。十多年前,我有幸從南方調來陝西工作,陝西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有著濃厚的文學傳統,誕生於此的詩經樂府傳誦千古,漢賦唐詩樹起了中國古代文學的巔峰。在改變現代中國命運的革命戰爭年代,黨中央、毛主席在延安戰鬥和生活了13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掀起了革命文藝創作的新高潮,為現代中國新文化、新精神的成長發育奠定了基礎。建國以後,在《講話》精神的指引下,柳青、杜鵬程、王汶石、胡采、李若冰等一批陝西優秀作家,以戰爭年代忠於革命一樣的激情和信念,積極投身火熱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深入生活,貼近當時社會的巨大變革,創作出了《創業史》、《保衛延安》、《風雪之夜》、《柴達木手記》等享譽文壇的作品,確立了陝西在當代中國文學中的重要地位。改革開放以來,全省作家和文學工作者,以陝西深厚的文化、文學傳統為沃土,熱情謳歌新時代,禮讚新生活,辛勤耕耘,精心創作,相繼推出了《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等一批源於現實生活、極富藝術感染力的精品力作,形成了以路遙、陳忠實、賈平凹等為代表的“文學陝軍”,成為當代中國文壇一道靚麗的風景,也使陝西成為當代中國人文精神格局中令人矚目的重鎮。
今年4月下旬,我在榆林清澗縣調研期間,中途停車參觀了路遙紀念館。以前也曾幾次到清澗調研,但因為行程安排得很緊,雖然路過紀念館都沒有看成。這次參觀後很有感慨、很受震撼,進一步增添了我對“文學陝軍”的敬意。參觀紀念館後,我一直和隨行的同誌討論,作為當代文學和“文學陝軍”經典人物之一,“路遙的意義”是什麼?我想至少有以下點非常強烈:
第一,身處劣境、挑戰苦難、自強奮鬥。路遙自小家境貧寒,在農村務過農,在小學教過書,可以說沒有任何背景。但作為一名文學青年,他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奮鬥,在艱苦環境下不懈追求、頑強拚搏,一步一個腳印、一個台階一個台階超越,最終體現了人生價值、實現了人生夢想。他的人生軌跡和身上具有的精神特質,通過其文學作品和藝術形象廣為傳播,激勵著無數年輕人去改變命運、追尋夢想,去認識和把握我們的時代。在改革開放後的今天,我們的社會無疑已經具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元的個人發展空間,人人都可能有出彩的機會,人人都可能實現自己的夢想,關鍵在於不怨天尤人,經曆艱難困苦的磨練,在“平凡的世界”裏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
第二,把握時代、立於高端、感悟人生。路遙生活學習工作的年代,正處於我們國家大變化、大發展、大轉型的時期,可以說跌宕起伏,包括他的人生之路也曾經曆過天壤之別,這對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深刻影響。路遙依靠藝術家的敏銳眼光和細膩筆觸,品味時代、把握時代、立於高端、剖析社會、思考人生,創作的小說《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不朽著作,反映同時代人的生活,很真實、很親切,很能夠讓人產生強烈的共鳴,穿透力、撞擊力特別強。路遙作品的魅力,有一種超越了文學的雄才大略式的氣度,我稱之為筆外功夫。他的這種筆外功夫非短期之錘煉,而是一生中不背離時代,不厭棄生活,不脫離所處的環境、土地和人民,同時又站在曆史的高端,追求並彰顯引領社會思想的責任。這種精神,不正是體現了我們今天要牢牢樹立的群眾觀點、群眾路線和群眾感情嗎?
第三,英年早逝、人才難得、關心關愛。路遙年僅42歲就因病去世,在短短21年的創作生涯中,在極其艱苦的生活和創作條件下,他筆耕不輟、勤奮寫作,為讀者奉獻了數百萬字的優秀作品。在紀念館中,我看到了上世紀80年代“文學陝軍”的合影,包括陳忠實、賈平凹等,那時候他們都很年輕,精力旺盛,意氣風發,有一種不修邊飾的虎虎生氣和殉道者的模樣。正是他們的辛勤創作,才給陝西文壇留下了一部部扛鼎之作,為三秦大地揚了名,為全省人民增了光,為陝西發展添了彩。我們為路遙英年早逝而惋惜,更為“文學陝軍”既有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自豪。路遙的早逝,呼喚我們要愛護人才,善待“文學陝軍”。“文學陝軍”的成就呼喚我們肩負繼往開來的責任,使“文學陝軍”的接力棒一代代傳下去、後起之秀層出不窮。5月3日,人民日報文藝評論欄目刊登了《文學陝西:也曾燦爛,也有迷茫》的文章,看後更增加了我們的緊迫感。“後勁乏力、後繼無人”之隱憂必須改變,文化大省在全國的文學地位必須保持,“文學陝軍”必須繼往開來、發展壯大,這是陝西的責任,是陝西作家和文學工作者的責任。路遙離開我們二十年了,人們至今沒有忘記他,是因為他的人生、他的精神、他的作品。我堅信,陝西的厚土一定能夠培養出更多的“路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