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世界裝不下小內心(1 / 2)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麵前有著各樣事物,人們麵前一無所有;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這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筆下《雙城記》的經典開頭。在程子皎的心裏,其實一直是這樣解構著的:這是“他們”最好的時代,還是“他們“最壞的時代;這是“我們”智慧的時代,還是“我們”愚蠢的時代;這是”物質“信仰的時期,還是”物質“懷疑的時期;這是“精神“光明的季節,還是“精神“黑暗的季節;這是”人類“希望之春,還是”人類“失望之冬;人們麵前有著各樣事物,在上帝麵前,終究不過是螻蟻苟且,人們麵前終將一無所有;人們正想直登天堂,人們其實正在直下地獄。

程子皎打開朋友圈,把這條感悟發了出去,順便刷了一下朋友圈,今天貌似隻有三件大事:或放假好放假妙放假農奴把歌唱、回家好回家妙回家吃吃喝喝再掃掃(墓)、不一樣的人間煙火張國榮----程子皎發的朋友圈總是顯得與大家格格不入。

關於張國榮,作為後知後覺的程子皎,真正喜歡上他的作品的時候已經是十二年前的事了,那時候子皎還在讀大學,最後一個學期剛開學,已經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做,自己也無淩雲誌,不考研,不創業,不追求人生的巔峰,百無聊賴,又心無處安放,想低吟,想傾訴,一瞬間就想到好像無意中聽到某首歌,很適合自己的感覺,就瘋狂的找,當張國榮的風繼續吹響起來的時候,自己的內心一下子就安靜了,後來把他所有的歌曲全部聽了一遍,當年情,有誰共鳴,風再起時,我,都比較喜歡,也一直在單曲循環著他的歌曲,到4月1日,愚人節當天,程子皎正聽著張國榮的歌玩著電腦,看到新聞裏到處都是張國榮跳樓死亡的消息。

雖然很震驚,失望和遺憾,但貌似自己也做不了什麼,甚至也沒有什麼傷感。然後,每年的4月1日,愚人節當天,就出現很多紀念張國榮的活動,甚至是身邊的人,都在用各種方式表達對張國榮的追思和禮頂,以前也沒有見這麼多人喜歡他啊,對程子皎而言,一個藝人,他的作品是他最大的生命和價值,他的歌曲,他的電影都還在,不影響對他藝術上的欣賞,至於這個人,你和他又沒有任何私人交往,沒有任何私人感情,實在談不上十分的傷感,一如周星星同學,雖然整個江湖都在爭論著他的性格差,脾氣差,為人難以相處,盡是朋友反目的報道,但絲毫不影響我們對他作品的認可,對他的認可,對他才華的欽佩。所以,每年的這個時候,在別人各種追思和禮頂膜拜張國榮的時候,程子皎通常聽一下張國榮的歌來回味來追思張國榮,這個時候也進而回憶起大學生活回憶起那個時候的自己,想起了那時肝腸寸斷的心痛,回憶起冥冥中注定在自己生命裏像一陣煙火一樣耀眼而短暫消失的欣妍,這些才是自己魂牽夢繞,心心念念的牽絆。至於身邊的這個世界,雖然喧囂,雖然鬧騰,但都像靜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