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1 / 2)

西晉末年,晉室王朝在曆經八王亂政、五胡亂華的摧殘之後,便徹底的成為了一個瀕臨沒落的王朝。

琅琊王司馬睿目睹了家國在內憂外亂的雙重打壓之下成為了一個破敗不堪的國度後,自然十足的痛心疾首。

他想起,當年宣帝爺克蜀,武帝禪代魏氏之際,晉室也是一個極其兢兢業業的一個王朝。

皇叔武帝在草創之初也是勵精圖治,以至於有祥瑞之兆的鳳凰、青龍、白龍、麒麟曾幾次顯露蹤跡於晉室大地。

皇叔在初建晉室之際,更是大弘節儉,出禦府珠玉玩好之物,頒賜王公以下各有差。

皇叔自己更是深衣素冠、降席撤膳,以示群臣,要將勤儉節約的風氣傳遞到神州大地的每一處角落。

皇叔不僅在服飾、膳食上要求自己要做到極盡節儉,更是幾次親臨聽訟觀、親平獄訟。

皇叔有那樣的種種作為,所圖之事便是平定孫吳,一統神州大地,讓鼎足江東多年的吳楚之地歸入晉室的領土。

當時,皇叔意欲平定孫吳之地的時候,朝中反對之聲此起彼伏,唯獨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羊祜,尚書杜預,尚書令張華三人認為伐吳可行。

皇叔當時也是力排眾議,致力伐吳,並且取得了大獲全勝的結局。

皇叔當年攻克孫吳之後,那時的神州大地舉目遠眺之際,是何其的一派生機盎然,繁榮昌盛的景象,四方之士莫不賓服於晉室。

鼎足之勢的孫吳、劉漢,終於在兩位先賢的共同努力下歸附於晉室。

可惜,每一個王朝都是逃脫不了草創之初的勵精圖治,創建成型後的墮落腐敗。

他的皇叔武帝在平定孫吳之後,便不再是當年那個誌氣軒昂,勵精圖治的想要把家國打造成最為適合天下有識之士都最為向往的國度的皇帝

皇叔在平定孫吳之後,便開始崇尚奢靡之風,晉室權貴之間對奢靡的攀比之心簡直到了令人發指的境地。

皇叔之後更是聽信讒言出遷齊王叔攸,皇叔出遷了齊王叔後便為後期的八王亂政埋下了深重的禍根。

後來,皇叔亡故,從兄惠帝又太過諳弱,朝中大權更是被外戚賈氏一族長期把持。

他的宗室便因為外戚太過跋扈,而爆發了傾巢滅國之舉的八王亂政之舉。向來都是內憂便至外亂,宗室不斷騷亂的結局便引來了北胡伺機來犯的慘烈後果。

晉室便由一個原本國泰民安的大好山河,被屠戮成一個讓人不忍直視的生靈塗炭之地。

那些年月裏因為屠戮太過慘重,天空從來都是暗沉得讓人壓抑到喘不過氣來。

放眼神州大地到處都是餓殍滿地、浮屍遍野,百姓在這一種內外雙重災難的危害下更是凋敝到人煙稀少。

狂風驟雨的夜裏,鬼哭狼嚎的慘叫之聲更是不忍耳聞。

司馬睿回神轉念間,便看到了又是一個風吼雨怒的夜晚。

他看到這番景象的時候,不由憂心的詢問及他最為親近的信臣王導“茂弘,如今家國落敗如斯,我們該如何將這個風雨飄搖的王朝安撫下來?”

王導聞言後便沉吟道“王爺,如今關中大亂,我等唯有南渡至吳地,重新建立一個新的國度,才好將這殘敗的王朝尋一處安身之處。”

他早在晉室宗室大肆爆發動亂之際,便開始思索過他們的後路在哪裏,他思前想後,唯獨覺著東南一隅最為適合如今這般殘敗不堪的晉室休養生息一番。

司馬睿聽聞了王導這般說來,便點頭沉思道“茂弘,你說的誠然很有道理,如今這關中已然沉淪,唯有孫吳之地尚還沒有遭到太過嚴重的荼毒。隻是這南渡至吳地,一來吳地權貴怕是不願接納我等,二來這舉家遷徙定然會遭到諸多大臣的反對。”

王導聽聞後,便回應道“王爺,這朝中大臣看到關中如今被荼毒至此,自然也會思索一番往後的出路,我們隻消在江東喬置一番適合關中人士的居住之地,便比較好解決這樣的一種問題。”然後又沉思道“至於吳地的權貴,對於我們這般突然造訪,自然心生不悅,但是來日方長,我們自然可以好好從長計議一番,目前最為要緊的自然是要將朝中之人的思想做到統一。”

司馬睿聞言不由沉聲道“茂弘,你說得對,那明日,我們便將南渡之事跟群臣商議一番。”

王導便應聲道“一切聽從王爺的安排。”

司馬睿便溫和的開口道“茂弘,如今天色已晚,今日又是風雨交加,你便留宿在這琅琊王府。”

王導便回應了一個“喏。”

次日,天空仍舊是晦暗不堪,陰沉得似乎隨時都能夠跟大地直接重合一般。連刮到臉上的風,都是帶著幾分腥甜的血腥味,聞著那樣的一股味道都是讓人心生惡寒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