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社會矛盾突出,底層人民實在忍無可忍了,所以隻能頻頻起義,天下因此動蕩不堪。
公元617年9月,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短短五個月(夠迅速),就攻破都城長安,由於當時的隋煬帝楊廣兄台沒在首都,所以李淵就發布檄文,說這個隋煬帝如何如何的昏庸(就是人有點兒壞,但確實很有作為),將其帝位廢掉,遙尊為太上皇,另立隋煬帝的孫子代王楊侑為帝,即隋恭帝。這一舉措很明顯是要“挾天子以令諸侯”,畢竟當時李淵的實力還不是很強,得要有個名義上的天子才行(是這麼個理兒)。
入住長安後,接下來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四周圍還有很多的割據勢力,如薛舉、劉武周、梁師都、王世充、蕭銑、竇建德等等,這些或是農民齊義軍的領袖,或是原本隋朝的一些手握軍權的將領。
李淵一邊敬奉著自己扶持的傀儡皇帝楊侑,一邊加緊壯大自己軍事力量的李淵,與四方割據勢力形成了對峙。話說這新皇帝楊侑也才十四歲而已(這麼年輕),但他也知道自己的皇帝一職不會幹太久,因為他就是枚棋子,一枚可有可無的棋子,當他這枚棋子沒有使用價值的時候,李淵會毫不吝惜的將其扔掉。
這不,第二年,也就是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下宇文化及給弄死了。李淵見楊侑已經沒有什麼作用了,隨即逼其禪位,隋恭帝楊侑自知自己的曆史使命也到頭了,於是就詔令天下,禪位於李淵。
但作為仁臣良相的李淵你得把持住啊,不能人家一說讓位,你就迫不及待的接受,這會兒得懂得謙虛,得學會推辭,要不怎麼體現自己優良的道德風範呢?反正皇帝一職是非就任不可了,何不謙讓謙讓,落個好名聲呢,但事實上後人也並不在乎這個。
在群臣的再三請求下,李淵這才同意走馬上任,還故作不樂意的樣子,其實他心裏比誰都興奮,皇帝誰人不想當啊!就這樣,貌似很難為情的當上了皇帝。
公元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改國號唐,定都長安,改元武德,618年即武德元年。唐朝就此在曆史的長河中開門立戶了。
其實李淵本就是貴族出身,可以算的上是官二代了,不!他家往上數個十幾代都是官僚階級的,他應該是官n代了,總之,唐高祖李淵的出身還是很顯赫的。
再說說這可憐的隋恭帝楊侑,他是曆史上一個悲劇的人物,他是隋煬帝之孫,他的父親就是不幸早早死掉的煬帝長子楊昭,也就是元德太子,楊侑在一歲左右楊昭就病死了,他可以算作是個孤兒,但其生性聰慧,深得隋煬帝喜愛,但在他之上還有倆哥哥,分別是楊倓和楊侗,他排行老三。
楊侑也於禪位後第二年在長安病死,才15歲(虛歲),也可能不是病死的,至於是咋死的,我就不說了,你懂得。
在這一年半載裏就任皇帝一職的不單單隻有李淵,畢竟這是個動蕩的時代,各方的軍閥大佬們也都想當當皇帝過過癮。比如在隴西稱帝的薛舉、在嶽陽稱帝的蕭銑、在樂壽稱帝的竇建德,等等。這真是個當皇帝像鬧著玩兒似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