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地方經濟
作者:楊歡
摘要:農村勞動力正在向非農產業與城市鄉鎮發展,是走向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道路,否則必然結果就是成農業資源的過度開發和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而使農民的經濟生活無法從根本上得到固定收入。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引導得到,則能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但是引導不得當,會給經濟發展造成隱患,製約未來經濟的健康發展。本文以農業大市南充市作為藍本,分析農村勞動力對經濟造成的影響和南充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有關的對策。
關鍵詞:南充;農村勞動力轉移;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C91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10-000-01
曾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劉易斯在其“二元經濟理論”中指出,在工業化初期,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主要集中於農業部門,因此,在此階段,其經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表現就是是存在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而當國家的經濟正進入高速的階段,從而使得工業化正處於飛速時期的階段,而農村剩餘勞動力也會相應地向非農業部門和城鄉部門移轉,從而逐步消除農村勞動力過剩的現象。
一、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概述
農村剩餘勞動力的一個定義是:農村剩餘勞動力是指農村勞動力過剩使得存在大量閑置的人口使勞動生產率幾乎為零的一種現象。根據南充2013年年報可以很明顯的看到,2013年年末公安戶籍總人口758.9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82.35萬人,占總人口的76.7%,屬於典型的農業大市。但與此同時,全市農民平均耕地所占比率很小且不足一畝,人口的數量與土地的麵積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
二、南充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與經濟發展曆程
隨著全國經濟的發展壯大按著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整體發展趨勢來發展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一)轉移規模不斷擴大
從人口數量上分析,改革開放以來,南充市城鎮人口的比重一直在不斷地上升,2005年,城鎮人口僅占南充市總人口的25.6%,到2012年,城鎮人口的比重已達到39.3%。而相對應的,農村人口從2005年的所占勞動人口74.4%,降低到2013年的61.7%。
(二)轉移速度具有滯後性
雖說南充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規模一直不斷擴大,但在轉移速度方麵來說,其具有一定程度的滯後性,這主要是由於南充的經濟發展和就業結構問題。
(三)轉移規模仍然比不上輸出規模
2012年南充的富餘勞動力210萬,其中175萬轉移輸出,而真正是選擇留在南充的隻有20%,其他人都是進行省外或省內以外出打工的方式輸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