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牛奶的質量
出類拔萃
作者:許玉娟
摘 要: 牛奶的質量是核心問題,牛奶的質量受多個條件的製約,同時受多個條件的影響,作者從事畜牧教學和社會實踐活動多年,從五個方麵分析影響牛奶質量的因素,以便提高牛奶質量,提高社會經濟效益。
關鍵詞: 牛奶 提高質量 種牛 飼料 消毒
國家在畜牧業調整戰略中,將發展奶業作為畜牧業結構調整的方向,牛奶的質量是核心問題,牛奶是多種成分組成的液體,至少由100多種化學成分構成。但主要成分是水分、脂肪、蛋白質、乳糖、鹽類及其他微量物質(如磷脂、維生素、酶、色素、氣體、白細胞等)。正常的牛乳成分含量基本是穩定的,但各成分都有一定的變化範圍,其中變化最大的是乳脂肪,其次是乳蛋白質,乳糖的變化較小。牛奶的檢驗就是根據奶中各主要成分的含量定等級的。牛奶的質量受多個條件的製約,同時受多個條件的影響,下麵從五個方麵分析影響牛奶質量的因素。
一、重視選種
根據澳大利亞奶協資料調查,2012年全澳約有240萬頭奶牛,總產量1065萬噸,以牧場為主,80%的奶牛放牧養殖,其中在澳大利亞奶協注冊的奶牛不到30%。根據這個數字推算,我國近年來進口的10萬頭種奶牛中,真正算是種牛的恐怕不會超過30%。由於澳大利亞的奶牛養殖業主要以放牧為主,為了避免頭胎牛難產,會選用部分娟珊公牛與荷斯坦奶牛配種,如果引進的是懷孕青年牛,那麼後代中有相當數量的奶牛是荷斯坦與娟珊牛或西門塔爾牛的雜交後代。娟珊牛的特點是乳脂率和乳蛋白率較高,產奶量較低,而我國縣階段和相當長的一個階段主要是提高奶牛單產量。因此,我認為F1代的育種牛方向主要是利用荷斯坦公牛按級進行雜交改良方式,向荷斯坦牛方向發展;同時,為滿足我國今後奶酪工業發展的需要,利用好這些遺傳物質,可以考慮利用娟珊公牛繼續與F1代交配,培育出含3/4娟珊牛、1/4荷斯坦奶牛的品係,向高乳脂率、乳蛋白率方向發展;也可以考慮利用國內好的蒙貝利亞或乳用型西門塔爾,向乳肉兼用發展。
二、克服飼料單一
目前許多養牛戶粗飼料主要是玉米秸,精飼料主要是玉米、餅類,對青飼料認識不足。奶牛日糧精飼料過多,粗飼料嚴重不足。為了追求高產奶量,給產奶過多增加精飼料喂量,粗飼料不足,使瘤胃乙酸生產下降,乳脂率降低。牛瘤胃產生的揮發性脂肪酸中,隻有乙酸除了作為能量來源外,同時可以作為牛乳脂肪合成的原料,而乙酸的來源是粗飼料中的纖維素,特別是甘草。日糧中,若用秸稈代替40%的甘草,可能大幅度降低產奶量和乳脂率。因此粗飼料的數量和質量對提高乳脂率非常重要。當日粗糧飼料所占比例降至40%以下時,乳脂率含量明顯下降;粗飼料比例低於10%時,乳脂率含量降至2%以下。同時粗飼料品種單一,質量較差。據調查,農戶實施全株帶穗玉米青貯飼料喂奶牛的不足20%;為玉米秸稈青貯的農戶約占30%;喂玉米秸、麥秸的農產占50%以上。絕大多數奶農沒有種植牧草或胡蘿卜,奶牛的青飼料僅靠田間路邊野生雜草,時斷時續地供給。許多奶農給奶牛的日糧主要形式為“青貯+精料”或“麥秸+精料”。而且青貯料由於保管不善,二次發酵發黴變質的現象普遍存在,導致青貯料質量下降,奶牛采食量減少,因而影響產奶量和奶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