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1月12日決定,從2010年18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0.5個百分點。業內人士認為,這樣一調,相當於凍結2000——3000億元資金,按現有的貨幣乘數關係,可能減少1萬億到1.5萬億的貨幣增長。這消息有如一石激起幹層浪,在經濟、金融界引起不小的波動。
部分人認為,央行這次出台政策有些異乎尋常:一是時間選在新年伊始,似乎是明晃晃地對著各家銀行的。因為從過去的經驗看,各家銀行在年初為了完成放貸指標,往往會有較高的放貸衝動。二是保密性極強。不少人說,央行這次動作沒有吐露半點,隻看股市便知,前一日的股市還“嘟嘟”地往上漲呢。由此便有人預言:這是“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收緊的信號、行進的拐點;說不定,一係列的“收緊”政策會接踵而至,國家的經濟刺激政策會退出,並擔憂當前這種企穩向好的經濟形勢會因此大打折扣。
筆者認為,上述觀點有失偏頗,那些擔憂也大可不必。
2009年12月27日,溫總理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當前“經濟企穩向好並不等於經濟根本好轉……在這種情況下,過早地把促進經濟的政策退出的話,就可能前功盡棄,甚至使形勢發生逆轉。”從這個意義引伸開去,溫總理提出,要做好當前的工作,就是把應對金融危機的各項工作繼續做好。與此同時,溫總理又提出,我們又要做好“籌劃未來的事”,即“管理好通脹預期”,“讓信貸投放更平衡一些,結構更合理一些,規模更適當一些”。
既要發展已有的成果,又要防止通脹預期;“熊掌”我所欲也,“魚”亦我所欲也,既不舍“熊掌”而求“魚”,也不舍“魚”而求“熊掌”——這就是中央製定經濟政策的靈魂。而上調存款準備金正是實施這一政策的具體體現。
舉世皆知,去年以來,我國經濟實施一係列刺激政策,如草逢春,蓬勃向上。不說別的,單說2009年12月份,我國的外貿出口就達到了1307.3億美元,為曆史上月度出口值的第四高位,同比增長17.7%,環比增長15%。其他各業都明顯增長,2009年經濟成功地實現了保“8”的目標,GDP增長為8.7%。從目前的形勢和未來的發展看,我國的經濟一定會繼續沿著持續增長的道路前進。
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經濟發展還存在不少問題,經濟結構還欠合理,產能過剩、流動性過剩依然存在,通脹預期不容忽視。反映在金融方麵,信貸投放過猛正向我們敲響警鍾:2009年我國新增貸款超過9萬億元,比2008年增加一倍多,這使得CPI在去年11月由負轉正,PPI連續8個月上漲,通脹預期快速複蘇,股票、房地產等資產價格上漲幅度更大。今年1月份第一周,國內新增人民幣貸款總額又達到了6000億元,遠遠高於去年10月份和11月份不足3000億元的月新增貸款額;同時,熱錢不斷湧入,彙率穩定麵臨衝擊。在這種形勢下,如果我們不及早采取措施,就有可能導致經濟過熱、結構失調、民生受到威脅,已經得到的發展成果就會斷送。
實事求是地說,此次對銀行信貸采取的控製措施可能對房地產企業產生一定影響,但它也有利於部分產能過剩行業退出。資金被控形成的壓力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拉低資產價格,而這正好符合市場預期。上調存款準備金對股市純屬利空消息,對短期市場可能會產生一定的負麵影響,但實際證明,也沒有打壓多少,因為經濟企穩向好,投資者的信心沒有受到過多的衝擊,踴躍入市仍然熱情不減,大盤指數並沒有跌落多少——短期尚如此,長期則更不用說了。
經濟運行好比車輛行駛,加速是需要的,一定的控速也是需要的,都是為了車子安全、平穩的前進,使之達到既定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