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登科及第(1 / 2)

從張榜的南門街回到寓館, 李言卿覺得心中的大石落了地, 還好沒有落榜, 終於考上貢士,卻又有些擔心殿試取不到好名次。

若是殿試後,落到同進士出身,授官這事,隻怕一時半會兒輪不到他。

今年會試取中貢士三百六十餘人, 是上次的兩倍還多。

殿試過後,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二甲進士出身人數占總數三分之一, 也就是說剩下的兩百多人全為同進士出身。

除一甲三人直接授官外,二甲三甲若想授官入職, 還需再次經由朝考, 綜合前後成績,選擇優者入翰林培養, 稱庶吉士。

雖然表麵上科舉已十分公正, 但僅限於考試,朝考之後除非被點中翰林, 否則能不能成功做官,或者分配到什麼官職,要看自己會不會做人,人脈關係夠不夠。

若是官缺較大, 隻要安分守己不得罪人都是能分配到官職的, 官職大小依局勢而定, 一般從底層做起,不存在一步登天。

若是官缺不大,等待補缺的人數太多,為人圓滑懂得經營的人入職幾率便大一些。

不少耿直不懂周轉的人,哪怕中了貢士,也會出現苦等數年不得入職的情況。

李言卿懂得此事,隻是覺得無處下手,而且現在考試沒結束,不好下手,否則有賄賂之嫌。

當朝皇帝對科舉舞弊營私沒有任何容忍度,一經發現,不論官職大小,一律革職處理,嚴重者可能入獄。

所以在所有考試結束前,一切有關人等都不會收禮,也不是很願意接見考生,一個不好,就連自己的前途陪進去。

在考試結束前就巴結官員,是大忌,隻會招人不喜。

之前有人犯過,下場實在不算好。

李言卿尋思著待朝考過後,找找門路,與吏部有關人等走動走動。

今年取中人數這般多,想來官缺還是挺大,謀個差事應該不難。

相較之下,陳君然想得就簡單很多,他隻想盡力在殿試上考得好一些,最差不過同進士出身,乖乖等著派遣就是,他願意外放做個父母官。

縣令再小都是七品官,也是朝廷在編的官員,每年俸祿數百兩,職田數十傾,外加祿米幾十石,足以讓妻兒過得滋潤,還能為民請命。

在陳君然看來,這般就很好。

距殿試還有幾日時間,景天則叫上半夏,結識一些消息靈通的新貢士,打聽打聽兩位主考官的喜好脾性,再打聽一下當朝皇帝的作風軼事。

這般做,倒不是為了偷奸耍滑走歪門邪道,隻是想提前了解朝堂局勢和皇帝為人,以免之後兩眼一抹黑,犯了忌諱。

畢竟殿試隻試時務策一道,由皇帝親自出題,會試主考官輔選,若是不了解皇帝的喜好與性格,答題時不好把握尺度。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若皇帝性子暴躁專橫,答卷觀點與皇帝相悖太多,隻怕凶多吉少。

鑽研國情時,楊天尋給他拿了當今皇帝登基後的政績手劄,不難看出當今皇帝是個勤政清君,相比前兩任皇帝,政績算是突出,但是看不出脾性如何。

景天和半夏打聽這些事,並沒有直接開口詢問,而是用引導談話的方式,提起話頭,在閑談中收集有用信息。

在外周旋數日,景天把搜集到的零散信息拚湊在一起,拚湊出一個心狠手辣性格專橫而且顏控的笑麵虎形象。

當下與半夏麵麵相覷,這皇帝貌似不好應付。

黎是國姓,當今在位的皇帝華元帝,名黎朔,字正綱,是黎國第四代君主。

按照慣例,皇帝會立皇長子為儲君,也有有不按慣例者,立自己喜愛的兒子或者能力卓越的皇子為儲。

一般還是按慣例和能者居之為多。

坐上龍椅便坐擁天下,是舉國上下至高無上的掌權者,這個位置,是曆代皇嗣爭奪的對象。

而當今的皇帝華元帝,在先皇的子嗣中排行第六,不是皇長子也不是先皇喜愛的兒子,在他眾多弟兄也中毫不起眼,根本算不上能力卓越。

當朝中眾臣忙著在皇長子和另外兩個能力突出的皇子間站位時,先皇突然暴斃,黎朔趁亂崛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皇室長子和另外兩個有能力爭奪皇位的皇子,正值壯年卻相繼離世,其中厲害,隻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時至今日,華元帝的數個兄弟,隻剩下燁王一人,在晉安城內做個遊手好閑不問政事的閑散王爺。

至於華元帝其他的兄弟,俱都年紀輕輕與世長辭。

有心之人細看就會發現,除了燁王外,旁的那些兄弟,都想對他的江山指手畫腳,所以明哲保身的燁王,才會存活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