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接到朋友秦慧的電話,告訴我兩個大跌眼鏡的消息:一是她要重新進入股市了;二是她要辦婚宴了。

當下牛市,朋友進股市試試手氣,我為啥瞪大了眼?結婚是大喜事,本該祝福才是,我又為何張大了嘴:“啊?!”

秦慧炒股在朋友圈裏是出了名的“三最”:最會算,最計較,最緊張。她能準確計算出盈利的差額,精確到小數點前一位;她也能準確記住哪日賣的股票,要是沒賣當下該多賺多少……數學好,真是個好本事,對於不炒股、數字盲的我來說,內心是無比羨慕的。可是秦慧的好本事卻讓她總是在計算,總是在懊惱:昨天賣掉的股票今天漲停了,我少賺了這麼多;朋友叫我賣掉這支股票,朋友自己賣的價格卻比我高3毛錢,他是故意的吧……在這樣反複糾結與精打細算中,秦慧越來越沒信心,按她的說法就是:缺乏安全感。而她的朋友們也不堪她一見麵就絮叨股票而漸漸疏遠了她。2008年的那場股災,讓秦慧損失不小,她說自己“嚇破了膽”,再不入市了。如今,她又“殺”回股市,我自然驚詫。

秦慧32歲了,早到了愁嫁的年齡。她也確實發愁啊,可她愁的不是如何找到一個合適的男友,而是發愁這要是結婚了,私有財產不是得多一個分享者?萬一離婚了財產怎麼分配?這也太沒安全感了吧!於是,待遇到了談婚論嫁的對象,她給出一個方案:隻辦婚宴不領證,而且這婚宴要像模像樣大張旗鼓地辦。對於我這樣結婚10多年的人來說,這樣另類的方案,我是該說“哇塞”還是“暈”呢?

讓我更驚詫的是,這個方案得到了秦慧準老公的認可,而秦慧說她有好幾個朋友就是沒買“船票”就順利登船了。當然,她沒敢把這事告訴父母和親戚,“我可不想自找麻煩呢!”她的決定有她的理由:她見過婚姻失敗的好友,在分手時發生了財產糾紛,再婚時就選擇了這種方式。既然有了前車之鑒,自己當然要避免走“彎路”,這樣才有安全感嘛!

秦慧的“安全感”讓我有幾秒鍾沒了安全感。那如我這般,跟著感覺走,沒有多慮就領紅本本忙活柴米油鹽,生小寶寶享受喜怒哀樂的“歐巴桑”是不是也得考慮一些現實問題了?比如:老公會在哪一天有外遇嗎?孩子大了還會粘著我這個親娘嗎?而我給自己的答案是:內心的安寧才是安全感的來源。

年輕時,你可能覺得安全感是愛人秒回的短信、天氣變化時的噓寒問暖、出門前的一個擁抱,於秦慧而言,就是朋友推薦的股票她在最高點賣出賺個盆豐缽滿,婚姻裏遇到個絕世好男人來去也無牽掛。而等年紀長了,可能你又會有新的體味:你包包裏帶了充電寶,手機能保持滿格電,這是安全感;錢包裏有零錢,能坐上公車,這也是安全感;愛人應酬晚歸,你不打電話催回,這更是安全感;孩子突然有了對生與死的恐懼,你能笑著跟他解釋“未知生,焉知死”,這是你給孩子的安全感……要知道,安全感從來就不是別人賦予,而是自己內心的獨立與自信、淡然與知足。

在最美的時刻締結婚姻與家庭,就好比一家企業以熠熠生輝的姿態上市,婚姻的男女主角就是企業的大股東。婚姻這家企業有起有伏,需要股東共同為它儲蓄財富、儲蓄情感、儲蓄未來。而如果雙方都抱著缺乏安全感的姿態在一起,可能適時還會冒出個“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念想一走了之(反正咱也沒領證,好聚好散沒牽掛),那麼這家“企業”就愈來愈難以經營與維係、這支“股票”就愈來愈難以走出美妙的曲線了。

我建議秦慧:既然怕了股市的跌宕,那何不給自己定一個相對安全的收益目標,可以少一點,不要一味追求最大化,那麼安全感不就好實現了?既然還沒有認定和對方結婚能否長久地走下去,那麼是否能給自己多點觀察的時間?結婚證本身就是對婚姻的約束與承諾,沒有了它,你真的能得到安全感嗎?

最近,在小朋友間流行一種叫“我的世界”的PAD遊戲,孩子們各自按著想象建立自己的房子,砌磚加瓦,添設家具。我曾問7歲的兒子:“媽媽幫你建房子好嗎?”他果斷拒絕:“我有自己的思想,為什麼要你幫忙呢?”連孩子都知道靠人不如靠己,成人世界的“安全感”是不是更得靠自己來營建呢?

文/齊賢;責編/鄧琳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