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一個70後的“理想和信念”的故事(1 / 1)

寫書和講課,同樣都是累人的活兒,但仍然樂此不疲地堅持寫書和講課,我想大概就是所謂的追求理想吧。雖然理想可以讓你興奮,但它說起來還是比較抽象。看過馮侖先生談理想,樂嘉先生談性格,白岩鬆先生談幸福,都是很不錯的讀本,能產生共鳴。

所謂的理想,就是心中的願景,也叫夢想、規劃、憧憬,總之,是對美好未來的描述。西方人多用“願景”或“信念”,東方人多用“理想”或“夢想”,就像西方人常喝“咖啡”,東方人愛喝“茶”一樣,隻是文化和習慣不同罷了。理想用最樸素的表達方式:長大以後幹什麼。的確,理想對於我們那個年代,等同於“你長大了想做什麼?”這樣類似的問題或作文的命題,我們從進幼兒園那天開始就頻繁地碰到這個問題。

當我還是孩童時,但凡大人們問我類似的問題時,我都沒能回答上來,但記憶深刻是,家人曾用“神鳥占卜”的方式,在我內心深處深深地烙下了一個未來的影子——巾幗英雄“穆桂英掛帥”。少不更事的我,逢人便說起這個關於“神鳥占卜”與“穆桂英掛帥”的故事,最後發現,當謊言說上一百遍時便成了真理。

後來,學習西方人的NLP(神經語言程序學)時,知道了關於“信念”

這個東西。信念,通俗地講,就是你相信什麼、不相信什麼。或者就是你所相信的:事物應該是什麼樣的、不應該是什麼樣的;一定是(不是)什麼樣的;必須是(不是)什麼樣的;同樣癌症患者,為什麼化療在有些人身上有效,卻對另一些人毫無作用?為什麼有些人能靠食療等手段康複,另一些人卻隻能無助地死去?之所以一些人能夠從癌症中康複,另一些人卻不能,“信念”是一個關鍵因素。

真心相信治療手段的人,會因為治療而感受到希望,隨之而來的還有積極的生活態度。這種積極的態度作用於大腦,使大腦產生有利於免疫係統的激素和化學物質,從而使身體得以自我修複。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努力不讓自己的主觀意識和潛意識幹擾這種自我修複。

有人把“娛樂和開心”當成人生追求的財富,有人把“自我成長”當成人生的財富,大家定義不同,沒有對錯。在追求個人自我成長的道路上,極其艱辛,我不敢說我關於理想和信念的故事能夠代表某個時代的典範,隻期待那些和我一樣在職場上從未停止過追求個人成長的朋友,你們懂我。

在這本書即將畫上最後一個句號時,我深深感恩著身邊的朋友、導師以及支持我忘我地行走“職場”的家人們。2014,做最好的自己,與各位共勉!

汪顏201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