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湘西苗族銀飾的民族符號寓意探索(1 / 2)

內容摘要: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老師多數是在教,學生在聽,或是老師問,學生答。隨著時代的發展,打破原有“問”的角色,圍繞問題展開教學,甚至引入“辯”的機製,促進師生互動型的課堂教學,使學生從“容器”的角色轉變為一位思考者、發現者、辯論者、參與者,教師則從“灌輸者”轉變為聆聽者、啟發者的角色。最終促使兩者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文章圍繞著課堂中的“問”展開初步的探索。

關鍵詞:課堂教學 問 教學藝術

課堂教學,老師講、學生聽,授之學問。“學問”,意味著“學”與“問”,學起源於問。做學問人不恥下問。“學”總是和“問”緊密相連,在此,筆者設想引入“問”的教學,形成師生互動型課堂教學。

然而,學生一般情況不輕易問老師,而作為老師又往往希望學生“懂”了,對所教的知識已經掌握了,或者說都不再有問題了,意味著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胡東芳所著的《教育新思維》中有一篇題為《“懂了嗎”與“還有問題嗎”》的文章,反思教學中的“懂”。他指出:西方的教師是以問題為教學的開始,同時也是以新的問題的產生作為教學的結束,即“還有問題嗎”。①而中國教師習慣於以設問為教學的起點,並以設問的解決為教學的終點,即“懂了嗎”。同時,在中國學生心裏長期還有種觀念:上課就是來聽老師講的。沒有意識到聽與講的角色不一定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可以轉換的,更沒有意識到自己應該主動去發現問題,並積極去提出問題,闡述觀點,甚至以發現新問題為自豪。

隨著時代的進步,許多老師開始意識到,沒有問題是最大的問題。它並不是教學的終點,甚至不利於教學的開展。“問題”是聯係教師與學生交流的橋梁,也是開啟知識大門的一把鑰匙。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當老師向學生提出問題時,卻得不到學生的熱情回應,很少學生主動回答問題,甚至在老師叫了好幾遍後也沒人應答,最後往往隻能下命令式的點學生回答,而作為被點到的學生就像被“審”的一樣,無可奈何地臨時翻書照著讀,達不到問的效果。可見,提出一個好問題需要技巧,也要有研究和準備。

然而,怎樣才能設計出一個好的問題並不簡單,這需要教師吃透教材,還要參考多種相關教材及知識,了解本專業、本課程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發展動態,同時要善於總結,學會把主要結論、要點及主題轉化為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思考的問題,而這還需要對學生情況有一定的了解,並對提問後學生的各種回答及由此產生的各種應變有所準備。同時,老師需注意提問方式,當學生思路不暢時,可以“以問引問”(即通過老師的發問引發學生的思考,提出更多、更有價值的問題,此時老師成為促使學生提問的催化劑),最終實現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才是老師提問的真正目的。

現在,讓我們來看一個生動的例子,這對課堂中如何圍繞問題展開教學有所啟發。如:古代中國畫的特點之一是“寫意”,即表達文人的個性、情感和意趣,在西方古代美術作品中很少見,但由教師講出來,並不能吸引學生。如果老師問:中國古人畫畫是為了賣錢?為了展出?為了發表?都不是,那是為什麼?就能引起學生的關注。由這個例子可見,問題可以讓學生慢慢去品味,自覺參與進來,去發現真知,這樣比把一堂課的中心內容、主要結論點明了要有價值得多。由此可見,剝奪學生思考過程,那樣上課的效果便索然無味了。②因此,我們說,對於問題的設計,以及教師怎樣做到“以問引問”是圍繞問題展開教學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