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唐僧與他的徒弟相比一大特點就是念經,講的就是一些深刻的哲理,也被看成是大道理。而在周星馳主演的《大話西遊》裏,唐僧的念經的這一特點被進一步放大。他極多,讓人心煩,甚至空口說話讓人自殺。在後來以《西遊記》為題材的其它作品中,唐僧念經的這一特色被繼承了下來。可以說唐僧就是一個話多無比,時時講廢話,讓人聽了耳煩的念經者。
唐僧為什麼那麼多話呢?難道和尚的話都是這麼多,講的都是廢話嗎?是人老話多嗎?
在向西天取經的途中,意誌最堅定的是誰?是唐僧。心底最善良的是誰,還是唐僧。胸懷天下,想普渡眾生的是誰?還是唐僧。他不是不愛自己,但他更愛天下蒼生;不是他不愛自己的徒弟,但他更欲兼濟天下,普渡眾生。他愛人勝過了愛己,這不正是佛精神的一種體現嗎?我想,唐僧時刻都記著當年佛主割肉喂鷹的故事,明白眾生平等的道理。不僅僅愛平常普通的老百姓,也愛仇敵,愛那些為世人所恥之人。眾生平等,這個道理也許有的人永遠也不會明白。
人們常說,做人難,做好人更難。是呀,要做一個好人的確不容易。人的一生哪有不犯錯誤的時候,並且,有一錯誤一旦犯下以後就不可能挽回,外界壓力與自保的作用下,不可能回頭。為什麼?因為人們無法相信你,無法原諒你。也許,你會為人們做很多好事,但是人們未必會記得你;然而,要是你犯下了過失,人們會永遠記得;有時,哪怕不是故意犯下的一些小小的過錯,即使有些人會原諒你,但是,有人會永遠記著你的過錯;而對於自己來講,也會在心底留下陰影,良心不安。“勿以惡小而為這,勿以善小而不為”,為什麼呢?世人缺少寬容,缺少信認。但這不是教我們也不要相信別人,不寬容別人,相反,這隻是要求我們更應該嚴格的要求自己。古人言:“嚴於律己,寬於待人”,說的不正是這個原因嗎?
或許有人會說,小孩子不懂事,犯下的錯誤可以原諒,但十多歲的同齡人也會把他們自己當作小孩嗎?
中學時代,以為自己長大了,認為自己可以獨立了,不應該像溫室的花兒一樣受到過多的照顧,這種照顧其實是對自己的看不起。以為父母老是不理解自己,有什麼話也不想對他們說,以為像報紙所說的那樣,不父母與子女間有代溝,把父母的話當作讓人心煩的蒼蠅的吼叫。
時常聽得人們說:“人老話多,樹老根多。”在父親的眼中,爺爺的話太多了,一個父親與爺爺是這樣,千百個作父親的與作爺爺的也是這樣。在我們的心目中,老人就是人老了,沒有事情可以作了,生活空虛了,所以話就多了的一群人。
出來工作後,一個人獨自在外漂泊,才感覺到一個家庭的溫暖是多麼幸福的事。出來後沒有人在耳邊念了,無知迷蒙的我才感覺到,要是身邊有個慈祥的長輩在身邊給自己指點迷津,那是多麼難得的事呀,沒有人在耳邊念了,才發覺自己身邊少了點什麼。
直到現在才明白,“人老話多”這句話是多麼可笑。不是祖輩的人老了,更不是他們不知道這些話是什麼意思,但他們不與你輩與孫輩的計較,任由風霜多他們臉上刮過,他們仍然麵不改色,那不更是一種偉大嗎?雖然他們可能時日不多,但他們仍然說這說那,那就代表著他們就這樣就離開還不安心,對後輩放心不下呀。能夠讓他們安心地渡過晚年,那不是一件孝順的事嗎?
唐僧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念經,念到人的耳朵都起了繭,但他還是要念。這不是因為他對自己的徒弟十分關愛,不想讓他們犯下什麼過錯嗎?因為他太了解而又不便明示世界的特點了,他不便明示又讓他們自己去體會。然而聰明的徒弟以為自己很聰明, 認為師傅太落後,太迂腐了。然而,師傅的心情又向誰訴說呢?這種感情猶如祖輩對父輩,父輩對子輩的感情,實則偉大呀。他們曆盡風霜,盡曉世理,通曉人情,智慧過人,但他們卻任由別人指責,不露一點聲色,年輕的後輩有幾個能夠做到呢?這不僅需要曆盡風霜雪雨的洗禮,更需要一種無私深層的愛。他們的心理有多少人能夠體會呢?
他們不是不知溫室裏的花兒長不壯,不是不知道給他們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鍛煉、去體會、去成長,但徒弟與後代老是不如意,他們又要怎麼做呢?假如來的不是一般的風,而是凶猛的龍卷風呢?
回想起他們的故事,我似乎感覺到自己也在開始念起了經,他們沒有念完,我們又隻好接著念。但與他們相比,我又自感慚愧,自知相差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