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金融天地寬
卷首語
作者:黎風
說到民生金融,昔日“救濟、幫扶、補貼”等詞就浮現腦海,而尤努斯為告貸無門的窮人奔走呼號的艱辛亦一同湧上心間,民生金融往往讓人五味雜陳。
通俗講,民生就是在填飽肚子進而實現理想的過程中衍生的各類需求,而民生金融就是為了實現這種需求而存在。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民生金融可能隨著政治氣候的關注而沉浮。一方麵,從民生金融的推進來看,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門為了實現經濟和諧健康發展的共同目標而主動推進,而金融機構雖有對各種因素的考量,但在社會責任這麵大旗下的號召下也參與到民生金融中。而需求方在獲得資金支持前,往往需要多個部門的審批,這種民生服務的零散化和部門之間的重複折騰,往往讓人望而卻步。所以,民生金融一直平淡如水,推進方、承辦方、需求方對此心如明鏡,卻也默默守望。
民生是人類文明、社會進步的標誌,而民生金融就是為了達成前述目標。民生金融解決的不僅是某個個體、某個階層的脫貧致富問題,更肩負著沉甸甸的社會和政治意義,而對這種意義的論述可謂花樣繁多、鋪天蓋地,人人都能說上幾句,但這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我們想說的恰恰就是民生金融在新時期的發展前景和價值。
改革開放以來,在國民經濟高歌猛進的進程中,金融業歸集社會資金支持經濟發展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不過也正是這種如夢似幻,卻又真真實實的高速發展迷惑了一些金融從業者的雙眼,形成了部份金融機構獨特的胃口和癖好,金融支持往往有好大喜功、貪大求洋、嫌貧愛富等階段性特征。對項目小、收效慢、程序繁的各行各業均無暇顧及,可謂兩眼隻盯“鐵公基”,一心隻為大項目。
然而有潮漲就有潮落,大快朵頤的資金需求、大把大把的收益在握,可能隻是特殊發展時期造就的特殊產物,猶如“金榜提名、洞房花燭“之類的甜蜜時刻,總是讓人沉醉,然而生活更多的是柴米油鹽。同樣,動輒上千、上萬億的資金需求也隻是金融業發展過程中的甜蜜時刻,清楚這一點,金融從業者應從緬懷昔日的大刀闊斧,厭煩當下的零敲碎打中清醒了,唯有平淡、恒久才是真,人生如此,各行各業皆如此,金融業亦不例外。
是到轉型發展的時候了。從方向上金融業應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大勢,適應市場變化,從新興領域和新型客戶中鑒別有效的金融需求。從國家層麵轉型發展已成共識,且高層對此亦下了“刮骨療毒”的決心,粗放經濟發展模式下的金融支持顯然是“秋後的螞蚱”過時了。從內涵看當前的民生金融已非往昔可比,隨著國力提升“國強”目標基本實現,“民富”已經成為政府關注的焦點和民眾的期盼,今天的民生金融被賦予了更多內涵,與此相關的社保、教育、醫療、環保等產業發展前景無限,涵蓋了諸多領域,孕育著無限生機。從政策層麵社會各界對金融業以存貸差為主的盈利模式多有詬病,在金融業逐步走出當年的“理論上已經破產”的危機後,受益於國家高速發展的契機,金融業逐漸羽翼豐滿,並不斷發展壯大,在此背景下,政策亦有隱退跡象,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利率市場化等改革浮出水麵,並逐步走向前台,必將對金融業傳統經營模式帶來巨大衝擊,而那些留戀政策“繈褓”,不願長大者前景堪憂。從競爭層麵看6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表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金融機構重組改造,探索設立民營銀行”,6月21日,人民日報發表馬雲“金融業需要攪局者”的文章,民間資本大佬進入金融業的熱情可見一斑。與此同時,由於互聯網金融具有信息化的天然優勢,與信息化下成長起來的新生代一拍即合,並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追捧,開始向傳統金融業發出了自己的聲音。
所以,在轉型發展已成共識之際,金融業深耕民生是順應發展大勢的正確抉擇,也是金融業實現自身轉型升級的內在需求,相信在此過程中,民生金融必將迎來廣闊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