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打開生命的綠色通道(1 / 3)

打開生命的綠色通道

人物

作者:陳惠芬 戴紅

“叮……”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吵醒了熟睡中的葛均波醫生。

“葛醫生,有個急性心梗病人需要您手術。”

“好,我馬上來。”

淩晨4點,葛均波趕到醫院為病人手術,隨後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工作。

已經數不清多少次接到這樣的電話,這個華東地區第一條24小時急性心肌梗死搶救“綠色通道”,10多年來已經搶救了約2000例患者。

而通道的主持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葛均波,帶領著一支精湛的團隊,日夜堅守,憑借高尚的醫德和高超的技術,成為了打開無數患者生命通道的救“心”人。

“半月現象”:國際心肌橋診斷標準

20世紀70年代,一天深夜,在山東省五蓮縣城醫院,剛上初中的葛均波被匆匆送了進來,他的左臂在騎自行車時摔骨折了。2位年輕的值班醫生馬上憑經驗為他接上斷骨,綁上石膏。

1個月後,葛均波來複診,醫生傻了眼,石膏取下後,本應康複的左臂竟一動不能動。父母急了,孩子的手若是殘廢了,將來可怎麼辦?一家人四處求醫,但無論什麼偏方,都不管用。

幾個月後,父親打聽到附近縣裏有位老中醫,治骨傷很有名。父親騎上自行車帶著葛均波,一早便出發,趕到老中醫家時,已是天黑。老先生一把推開父親送的禮——1袋自家種的花生,說:“我什麼也不要。”

老先生仔細詢問了幾句,又看了看眼前的葛均波,抓著他的胳膊一推,葛均波的左臂立即恢複了活動。眼淚在葛均波的眼眶裏打轉。“那可不是因為疼,那是因為佩服。”葛均波回顧這段往事時,依然有些激動。

“如果我以後也學這麼一招,不是也可以為天下人治病嗎?”少年葛均波萌發了學醫的念頭。從此,“做醫生,治病救人”成了他一生的理想和追求。

幾年後,葛均波考取青島醫學院,繼而在山東醫科大學獲得碩士學位,1988年起在上海醫科大學心內科攻讀博士學位,1990年公派赴德國美因茲大學醫學院留學。在兒時選定的這條道路上,葛均波勇往直前,勤學不懈,十幾年來一直保持著淩晨4點起床讀書的學習習慣。

付出就有回報,初到德國第一年,葛均波就在《德國心髒病雜誌》上發表《腔內超聲準確性及可行性研究》一文,並引起國際同行的重視。

1993年,葛均波獲美因茲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緊接著,他跟隨導師艾倍爾教授到埃森大學醫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並於1995年擔任該院的心內科血管內超聲室主任。

1996年,葛均波發明的“可視冠脈激光成形術”受到國際同行的重視,成為治療冠心病的又一良好手段。

1997年,一個普通的周末,葛均波照常來到心內科實驗室分析資料。一位心肌橋患者血管內超聲圖像上的半月形暗區引起了葛均波的注意。他敏銳地意識到,這個半月形暗區並非特例。他立即找出實驗室裏所有心肌橋患者的血管內超聲圖像,經過仔細研究,他發現每一例患者的超聲圖像上都存在相似的“半月現象”。

在此之前,由於心肌橋造成的冠狀動脈缺血和冠心病造成的心肌缺血在症狀表現上非常相似,但二者的治療方法卻截然不同。如何準確判別這兩種疾病,一直是個難題。

葛均波的這個發現大大提高了心肌橋的診斷率,使其檢出率由不足5%提高到95%以上,血管內超聲圖像上的“半月現象”,從此成為國際上通用的心肌橋診斷標準。

歐洲著名心血管病專家桑切斯(Sanchez)教授等把這個來自中國的年輕人稱作“應用血管內超聲檢測心肌橋的先驅”。

赤子回國,促成開展心髒移植術

就在眾多榮譽和機會紛至遝來時,葛均波卻萌生了回國的想法。當他向導師艾倍爾教授鄭重提出想回到中國時,艾倍爾教授十分意外:“簡直不可思議,我為你辦妥了一切,你的主任職位甚至連德國專家都想競爭,可是你現在卻要放棄……”

第二天,葛均波再次找到導師,希望導師能理解他報效祖國的願望。艾倍爾教授對他說:“我將保留你的辦公室,如果你今後遇到不如意的事,仍然可以回這兒。”

1999年4月,葛均波懷著一顆赤誠之心,舉家回國,受命擔任上海醫科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副主任、心導管室主任、博士生導師、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長等職務。

剛回國時,葛均波發現中山醫院在心髒移植方麵已經做了很多基礎工作,包括狗與兔的動物實驗都做了,但遲遲未開展心髒移植手術。

葛均波心想,德國的心髒移植手術做得那麼好,為什麼上海就不能做呢?上海也要敢為天下先嘛。

於是,葛均波把從德國帶回來的所有有關心髒移植手術的資料都複印出來,遞交給當時的院長楊秉輝,還給當時上海醫科大學的校長寫了信,希望促成開展心髒移植手術。

同時,葛均波還建議由心內科選擇病人,由心外科醫生主刀,並提出,手術的一切後果由他來承擔。

葛均波回憶說:“當時,真有點‘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萬幸的是,我的建議引起了各方麵的重視。大家共同努力,一起承擔責任。”

在葛均波的積極推動下,2000年5月,中山醫院第一例心髒移植手術在心外科、心內科等多科室的協作下獲得成功。如今,中山醫院的心髒移植手術已成為全國的典範。

創新技術,打開生命通道

冠心病的介入治療是葛均波的強項。直徑不足2毫米的金屬支架,平常人要想拿住都很困難,葛均波要做的卻是把它放入人體的血管內,以支撐起閉塞的血管。葛均波曾多次在國外公開做手術演示,外國人把這歸因於“中國人的手巧”。然而,葛均波在這份“巧”中融入了多少心血,隻有他自己知道。

葛均波勇於開拓,在科研領域孜孜不倦,更將理論聯係實際,不斷引入新技術,踏踏實實為病人服務。在他的主持下,中山醫院心導管室工作量直線上升,2001年全年完成心導管診療手術1600例,2011年更是增加到8400例,10年翻了5倍多。

憑著醫學研究上的專注,葛均波創造了多個心髒病診治上的“中國首例”和“上海第一”。 回國不久,就成功進行了中國國內第一例“帶膜支架植入術”治療斑塊破裂、上海市第一例切割球囊治療冠心病、上海市第一例“冠狀動脈腔內照射治療技術”、上海市首例“頸動脈支架植入術”治療腦缺血等等。

對一般性血管堵塞的冠心病患者,葛均波采用“球囊擴張+支架植入術”為病人打通血管,而有些冠心病患者的冠狀動脈已完全堵塞並伴有嚴重鈣化,上述方法難以奏效。葛均波1993年春節回國講學時將“高頻旋磨術”介紹到中國,該項技術獨步亞洲,位居世界前列。

“球囊擴張+支架植入術”用的導絲與頭發絲一般粗細,直徑0.36毫米,長1.9米;而“高頻旋磨術”用的導絲比前者更細、更長,直徑僅0.23毫米,長3.25米,更難於控製,而且導絲上還有一個直徑1.25~2.5毫米的金剛石橄欖形微小鑽頭,由渦輪推動,以每分鍾15~19萬轉的高速度將血管堵塞處打通,然後再進行球囊擴張及安裝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