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蘇洵已經為兩位公子辦完了婚事,開始著手上京趕考之事。
此次進京蘇洵已經四十有七,距離上次落榜已然有好多個年頭了,可他仍有及第之心。蘇洵早年遊手好閑,但他小時候也並非是不學無術的,隻不過他偏執地反對太過正式的教育而已。他的父親蘇序雖無文化,但是為人開明有遠見,打開手腳,任其遊曆山川河流,以致蘇洵每次都能帶著眾多的錢財出遊,卻落魄而歸也不得限製和家人的埋怨。不過,他也是真的在遊曆之中打開了眼界,每次出遊之後便奮發讀書,雖是落魄而歸,但每一次眼神裏都愈發顯得光芒與智慧,可能這也是蘇序所察覺的吧。
蘇洵正式開始發奮是在二十七歲才開始的,經過了落榜的失敗,他仍不氣餒,發奮苦讀多年,並且現在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書稿,裏麵的政治見地和對征戰與和平的看法新穎獨特,可見蘇洵已不再是當年的蘇洵,他的天分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縱使是年齡過大,可他依舊不放棄。
麵對父親對此次進京趕考的極大的信心,那份決心和毅力也無疑影響了兩個兒子。兩兄弟晝夜苦讀,王弗和史氏雖是新婚,也盡心地服侍丈夫,幫助程夫人料理家事,雖是十幾歲的女孩子,也儼做一個小婦人之態,默默地承擔家裏的責任,為丈夫進京趕考做好準備。
話說這一日,不至日出,蘇軾便早早起來讀書,他生怕吵到妻子,輕聲地穿好衣服,又幫妻子把被子掖得嚴嚴的。不想王弗早已習慣了他這一早起的習慣,從蘇軾起床時她就已經醒了,隻是眯著眼裝睡而已。她何嚐不想叫住丈夫呢,新婚燕爾的夫婦還不曾嚐試過日上三竿的幸福,可隻怕這貪圖一時的兒女情長毀壞了丈夫的前途。她默默地閉著眼,一動不動地等著蘇軾穿好衣服,從自己的身旁離開。直到等到蘇軾到了南軒,她才起了身子,坐在自己的小軒窗下靜悄悄的梳洗打扮,可這雙美麗的丹鳳眼又緊緊盯著蘇軾抄書的身影。
這南軒是三蘇父子讀書的書房,老蘇占一間,蘇軾和弟弟共用一間。隻是蘇洵不會太早過來,所以蘇軾和蘇轍就各用一間,他躡手躡腳地點著油燈,開始了一日的讀書安排。蘇軾的書房正好對著王弗的小軒窗,他們有時就是這麼隔窗對望,那對望的一眼,雖是無言,卻足以讓蘇軾恍惚了半天,卻又忍住跑回房間的衝動去。
這時的蘇軾剛剛點燃了油燈,翻開書卷,撰著筆開始抄書,弟弟還沒有來呢,哎,這子由又貪睡了!忽然他覺得對麵一亮,“咦,不是子由的方向。”他一蹙眉,心裏便清楚了。頓下筆,無奈的抬起頭,正對著對麵王弗盯著他的眼神,夫妻二人隔空對視了一小會兒。蘇軾細長的眼睛眨了眨,蹙緊了眉頭開始晃腦,他在說:你怎麼這麼早就起來了,不是叫你多睡一下嗎?怎麼那麼不聽話?這邊的王弗瞪了他一眼,用手指了指他下麵的書,嗔怪他又不用心讀書了。兩人目光交彙之際,南軒的房門又被打開了,這回是睡眼惺忪的子由,他打著哈氣,推開自己書房的門,蘇軾不用看就知是弟弟,他不再看妻子,低下頭,繼續抄書,又喊了一聲:“子由啊,下回早點起來讀書。”蘇軾嗓門大,這一嗓子不光子由聽得了,對麵的王弗聽得真真的,又抿嘴一笑,心想丈夫可真有這兄長的風範啊。
“知道了!”子由攤開書卷,開始了晨讀。
這時,蘇家小院的三盞燈下映出了三張年輕的麵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