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袁天罡起得很早,見李淳風正在酣睡,並沒叫醒他,到另一間屋裏拿起竹紙,翻一翻相學知識,此時當先生到了草舍院裏,袁天罡聽到動靜,便出屋與當先生閑聊起來。當先生問袁天罡;
“先生起得夠早,看的什麼啊。”
袁天罡答道;
“翻了些相學書,來研究一些我們之前看過的篡逆之人的麵向進行研究。”
“哦,那先生有些結果嗎?”
“暫時還未得出結論,由於麵相因人而異,心境也對麵相產生一些影響,並且篡逆之人的年齡也各不相同,找不出太大的關係,所以有些複雜。”
此時,李淳風醒來,與當先生和袁天罡問安,三人簡單吃過早點後,當先生說道;
“今日我們要看長達25年的契丹遼朝與北宋的對歧,消耗很多人力和物力的戰爭。”
當先生說完,三人到了公元979年,此時,宋太祖趙匡胤已崩駕,趙匡胤之弟,宋太宗趙光義繼承大位,先前製定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中,南方已平定,中原地區得到安定。宋太宗趙光義親率大軍開始北征。北漢聽聞宋軍壓境而來,預測不敵,向遼朝求援。其實遼朝並不想與宋軍開戰,隻是自己所扶植的北漢政權是鎮守燕雲十六州的屏障,沒有了北漢,需投入更大的物資於燕雲十六州,迫不得已才起兵援於北漢。可惜宋朝此時占據天時、地利、人和,倉促出兵的遼軍,被宋軍打的倉皇而逃。宋軍乘勝追擊,把北漢的都城太遠,以數十萬的兵力,圍的是裏三層,外三層。北漢朝廷多次向遼國請求支援,皆被拒絕。宋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下了太遠,北漢主劉繼元出城投降,宋朝完全解決了五代十國以來,中原地區出現的諸國,完成了中原的一統。但在燕雲十六州上發生了問題,後晉高祖石敬瑭以兒皇帝的身份,向遼國割讓的這片土地上,兩個強力的朝廷發生了爭執。宋朝認為,自己是正統的中原王朝,而燕雲十六州一直都屬於中原王朝,必須由宋朝來管理。而契丹遼朝認為,石敬瑭已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朝,中原王朝沒理由把這塊兒土地再拿回去。宋朝也明白要想拿走這片土地的所有權,必須要用武力的方法來奪回,消滅北漢的原因也在於此。當先生說道;
“遼朝與宋朝的燕雲十六州之爭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公元979年到公元982年。宋太宗親率10萬大軍,趁著剛消滅北漢的勝勢,繼續北進。起初是宋軍勢如破竹,擊破了幾個遼軍的戰略要點,可戰爭到了中期,雙方各有勝敗,難分上下。到了後期,雙方皆轉攻為守,宋朝已占領多個戰略要地,遼朝也因北方的少數民族問題,沒心思再與宋軍開展。第二階段,是公元986年,的岐溝關之戰。宋朝三路攻遼。宋朝趁遼景宗去世之際,在遼朝尚未穩定的時期,攻取之前未攻下的幽州。但這次發動戰爭的時期不對,在遼朝蕭太後的專政下,統治集團君臣和諧,政治賢明,並沒有可乘之機。何況契丹民族擅長騎兵,在廣闊的幽州平原上,以步兵為主的宋軍,如同待宰的羔羊,毫無反擊之力可言。其實宋軍方麵,存在著根本問題,就是補給跟不上,在錯誤的判斷下發動的戰爭,加上糧草的不足,勞師以襲遠的宋軍被遼軍斷了糧草補給線,隻能被逼撤兵,在撤兵途中,在岐溝關,遼軍大破宋軍,北宋的第二次北征,也由此宣告失敗。第三階段為公元988年。北征的宋軍喪師數萬,國力枯竭,被迫采取戰略防守,則遼朝即行反攻。將以之前被宋軍所占領的燕雲十六州的戰略要地全部收回,又不斷深入宋境襲擾。直至公元997年宋太宗病逝為止,遼宋雙方皆處於戰時狀態,對兩國國力的損耗是巨大的。當宋太宗死後,兩國頗有和意。”
“那燕雲十六州,最終歸於誰國?北宋王朝是否收複燕雲十六州?”
李淳風問道,當先生答道;
“燕雲十六州,為險要之地,易守難攻。沒有燕雲十六州的屏障,中原地區隨時都有被其他地區威脅的可能性。在遼朝之中,在燕雲十六州的漢人以‘非我族人’為由,拒絕遼政權的安排,宋朝則以收複舊地為由,幾番攻打燕雲十六州,皆宣告失敗。在遼與宋兩個朝代,燕雲十六州皆為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雙方在燕雲十六州投入大量的財力,人力。在某個方麵,遼宋兩朝滅亡的原因在於燕雲十六州。直至遼朝滅亡,宋朝未能收複燕雲十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