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也是幾個月前的事情了,京城那頭還鬧出不少意外,不過看熱鬧的、說書的不會去憂心什麼,那邊鬧得越大,飯碗吃得越飽。
沈丞相那一案,峰回路轉的局麵下,竟然還是逼上了絕路。
一道聖詔下來,要將忠良沈氏一族下罪,說是沈丞相趁著北邊在打戰,發了百姓的昧心財,入獄當天就羞愧自盡了。
沈丞相的弟子們聯名上書喊冤,被一並杖殺在陳冤堂前,有關係的、沒關係的,統統下獄,牽連人數之廣達到上百人,朝堂內外麵目全非。
北邊戰事吃緊,又到了開春年前的時候,聖上奉天命前往祭天台祈福,攜帶著太子及太子黨下的眾皇子在內,出行的陣仗,可真不像外麵傳的“國庫空虛”的模樣。
祭天的那天,老天爺發怒,劈了數道響雷,謠言聲四起,指責皇帝行為有失,皇帝命人將謠言相傳的幾人處死,這聲音是壓下去了,可消息還是傳到了北方,軍心不穩,連連敗於蠻人,幾天時間就失了幾十裏地。
戰線後撤。
皇帝震怒,在議事殿內怒罵,指著樞密使的鼻子質問道:“你們不是說那天天朗氣清麼?怎麼會有閃電!一個個,都是飯桶!隨便在街上找個道人都比你們算得準!”
在這處的,共有四個人,一個是年事已高的老皇帝,一個手裏掌握著一年到晚重大事宜安排的樞密使焦栆,一個掌握著皇城內安全的尤大將軍,一個是屏玉公主的小叔子,右丞相蘇問。
數落完樞密使,接著就輪到尤大將軍,“你說兵力足夠,怎麼就打不過那麼點蠻人,你是吃軟飯的嗎?啊?”
大將軍連忙認錯,雖然邊城的官兵真的和他沒半毛錢關係,這都是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惹出的結果,可他沒這膽子這般回答。
“回陛下,北方撤兵無非兩種原因,一是快要過年了,邊城將士勢必想念家中小兒老母,士氣低落。二是流言誤傳,動搖軍心。隻要提高邊防將士們信心,區區蠻人自然不在話下。”
皇帝一甩袖,這些陳詞濫調,聽著耳根子都發黃,也不知道換換。
“蘇問,你來說說,這要如何穩定軍心。”皇帝點名右丞相,在皇帝看來,其他兩個根本指望不上。
蘇問從容不迫地回答道:“摩詰有詩雲‘每逢佳節倍思親’,自古如是,這思念家人乃是人之常情,將家人的書信寄給士兵們便可解決。”
蘇問稍頓,別有深意地看了一眼樞密使,繼續道:“流言四起皆因為天雷誤闖聖地,正巧年前在民前也有個祈福的活動,是祈禱一家健康,秋季豐收的日子,民間有民間的算法,日子雖不固定,但那一天肯定是個好天氣。陛下何不趁著這個日子再去進行一次祭天,這次定然是百鳥報喜。若是有得道高僧為陛下為天下奉上真經,那真是後人瞻仰,流芳百世。”
皇帝納了這個主意,問道:“這大冷天的,誰家的鳥兒還醒著。”要來一場百鳥報喜,那也得有喜慶的鳥兒啊。
“回陛下,京城雖說雪覆滿地,但南方仍有一處地方四季如春。”
南方?皇帝了然,南方的鳥兒都是靈性十足。聽聞南方有個厲害的卜天,隱居山林許久未出。
皇帝轉而問樞密使,“我記得南方有個卜天,傳聞他觀盡星辰,人在林中坐,能知天下事。觀星院那裏怎麼沒把人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