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明清時代工匠的手工技藝處於封建時代的巔峰,但相比於同時期的歐洲已經落後了。因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歐洲人已經發明了許多“黑科技”機器。
1774年,英國人約翰·威爾金森發明了炮筒鏜床,並在次年用這台炮筒鏜床鏜出了蒸汽機的汽缸。1797年,英國“機床工業之父”莫茲利發明了一種新型車床結構,用絲杠傳動刀架,實現了機動進給和車削螺紋。1817年,英國人羅伯茨創製龍門刨床。1818年美國人伊萊·惠特尼製成臥式銑床,十幾年後他又研製成功了一種能夠加工精細複雜工件的轉塔式六角車床。
純手工生產和機械化流水線生產的速度是有天壤之別的,成本差距更是懸殊。
實際上清朝工匠的火器製造水平也就相當於十七世紀初歐洲水平,在沒有絲毫工業基礎的環境裏,直接生產出工業革命時代純熟完善的燧發槍甚至是二次工業革命時代的擊發槍,太不切實際了。
古語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雖然洪天貴福以前在《機械時代的巔峰》一書中看到過早期機床的結構圖,也不是特別複雜,但作為非專業人士要想牢牢記憶完整結構實在困難。此刻讓他回想起來,腦子裏隻有一片模糊。
洪天貴福他堂哥的黑作坊也有幾台簡易、落後的破機床,可他也沒拆開來過,有些部件還不清楚。
造機床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洪天貴福隻能給工匠們提供一些局部工圖和整體結構的模糊描述,讓他們自行鑽研、推敲。
想打造精良的燧發槍,沒有近代化的機床,隻能用最原始的手工工具來完成複雜的車銑刨磨過程。遺憾的是,大清連扳手、螺絲刀、銼刀什麼的都沒有……
一切都得從頭做起啊!
洪天貴福深感心累,目前的生產力水平真的是太低了,大規模工業生產遙遙無期,跨越冷兵器時代,全麵普及火器難於上青天。
火器製造先放一放吧,先把生產工具造出來再說,有了趁手的工具,效率自然會提高。
另外,現在仔細想想除了手工工具之外,原材料也是個大問題,依照後世的標準,用於生產螺絲釘的原始盤條鋼的主要化學成份為:碳、錳、磷、硫、矽、銅、鋁,其中的鋁、銅的含量越低越好;工藝流程中的酸洗還需要用到鹽酸、鈉皂;製造彈簧也需要特定碳、錳含量比例的彈簧鋼……
沒有西方化學知識體係,怎麼倒騰?中國也有煉丹師之類的原始化學家,但是自然科學是需要高度理論化、係統化的知識,洪天貴福真不相信一幫道士能為太平天國建立起化學工業……
得引進西洋人才!
正好現在是十九世紀中葉,西方的化學理論體係也處在高速架構的過程中,洪天貴福自信能憑借後世的化學常識,籠絡一批人。別的不說,一張化學元素周期表拍出來,化學界還不得掀起九級地震?
任重而道遠。
拋開雜念,洪天貴福拿著一遝工坊裏大白紙,趴在地上,用筆畫著工圖,工匠們圍成一圈蹲下來全神貫注地聆聽幼天王的啟發。
“相對於冷兵器來說,火器的威力具有壓倒性的優勢,雖然現在的火器尚存在諸多缺陷,但西洋人的火器技術已經向我們表明,這些缺陷是完全可以被克服的!也就是說,未來的戰爭一定是以火器為絕對主力,而且因為需要承受火藥爆炸的威力,火器的消耗也是高的。如果我們一味依靠人數、用原始的方法來製造的話,那麼火器的成本將會高得嚇人,而且這樣效率也不高,生產速度完全跟不上消耗,滿足不了數以萬計的大軍需求。因此我們得設計新的工具,讓火器的製造更加便捷,提高生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