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江蘇文化定位與軟實力提升研究(1 / 3)

江蘇文化定位與軟實力提升研究

城市理論前沿

作者:陳然

摘要:全球“文化核心化”時代的來臨,使得國家或城市之間的競爭逐漸轉向以文化軟實力為主要內容的競爭。以江蘇文化自覺為研究邏輯起點,論述了“文化力”向“文化軟實力”轉變的時代必然性,從全球和地方的雙重視角總結出“文化軟實力”的發展模式和實踐經驗。在此基礎上,厘清江蘇地域代表性文化要素的類型特征,並提出江蘇文化軟實力提升的目標定位。最後,從文化區位、文化傳承、地點精神和文化資本等方麵提出江蘇文化軟實力的具體實現路徑,以此為江蘇區域文化的發展提供一種理論上的思考和實踐上的指導。

關鍵詞:文化自覺;江蘇文化;文化軟實力;文化資本再造

Abstract:As the coming of the era of "cultural core",cultural soft power competition is becoming the main content between countries or cities. This paper took Jiangsu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s a starting point, discussed the era necessity of transition from "culture" to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summed up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development model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from a global and local perspective.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clarified type traits of representative cultural element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put forward the goal of improving Jiangsu cultural soft power. At last,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thinking and practice guidance for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Jiangsu,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pecific methods from the cultural geographical,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cultural place spirit and cultural capital.

Key words: ?cultural consciousness;the culture of Jiangsu;cultural soft power reconstruction;cultural capital re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C9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4)-07-11(7)

人們越來越強烈認識到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時代,文化將超越政治和經濟成為國家、地域和城市間競爭的最有力武器。”[1]全球新文化價值產業分工的背景下,國家之間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文化軟實力的競爭。全球化的發展動力也正在轉型為以智慧、創意、知識為內核的文化軟實力。正如美國學者托尼·米爾所指出的那樣:全球化競爭中“文化勞動的新國際分工”[2]已然到來,這一趨勢的最大價值表現就是“文化的壟斷性”和“文化競爭的無邊界性”,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座城市,都已經被嵌入到這張全球性的“文化網絡結構”之中。為了能夠成為文化網絡結構中的一個節點,一場以國家或城市為主體的“文化自覺”運動已悄然展開。在這樣的背景下,江蘇省需要從省域層麵對自身的文化建設進行重新審視,將文化軟實力作為實現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參與全球化競爭的主要力量。

1區域軟實力競爭的“文化轉向”:從“軟實力”到“文化軟實力”

自20世紀末以來,世界政治和經濟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國家和城市之間的競爭正在經曆一次“硬實力”向“軟實力”的變化,軟實力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方麵。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他1989年撰寫的《注定領導:美國力量的轉變》一書中首次提出“軟力量”[3]的概念,認為軟實力是一種國家可以通過戰略和政策有效使用的戰略資源和實際能力,主要由文化吸引力、意識形態吸引力和塑造國際規則的能力等三個方麵組成,國家在處理國際事務中已經把文化因素組合到了綜合國力之中。雖然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遭遇了大國博弈的新挑戰,甚至出現了“美國衰落論”等“唱衰論”,但是美國卻通過文化軟實力的打造在全球範圍內繼續保持著巨大的領先優勢,如美國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業。美國控製了全球60%以上的電影生產和電視節目生產,美國依然是全世界最發達的國家。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開始紛紛注重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如英國在20世紀90年代首次將“創意產業”列為國家重要政策,日本更是在1996年頒布實施了《21世紀文化立國方略》,明確提出要從經濟大國轉變為文化輸出大國。

2全球化語境下文化軟實力實踐:文化軟實力的區域模式總結

從全球視角來看,全球文化軟實力的競爭實際上是發展模式的競爭。[4](P.67)一個國家或者城市怎麼看待和推動文化軟實力,歸根結底取決於它采用什麼樣的發展模式。通過總結不同國家和地區文化軟實力發展模式,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全球文化軟實力的發展現狀,從而在文化軟實力發展的國際坐標中找準自身的定位。在研究文化軟實力實踐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將國際上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軟實力發展模式概括為四類。

2.1大眾文化和全球市場化運作模式,以美國為代表

這一模式首先強調市場經濟基礎上的自由、民主和平等,更加注重宣揚人性化精神。其次是利用輻射全球的資本網絡和信息網絡,通過一大批跨國文化企業輸出大量文化產品覆蓋各國市場,在全球產生廣泛的文化輻射力。以美國的核心版權產業為例,2007年美國核心版權產業占GDP的比重超過6%,在入選世界500強的10家文化企業中,美國擁有了其中的7家。從文化產業角度來看,美國文化產業規模占到全球的41%,超過日本、德國、法國和英國文化產業規模的總和[4](P.73)。然而,美國為什麼能夠形成這樣一種模式呢?或者說美國業已形成的全球化運作模式是依據一個什麼前提呢?最根本的就是強調創新的價值,奧巴馬在2009年和2011年連續推出《國家創新戰略》,提出了五大發展計劃:無線寬帶計劃、專利審批改革計劃、教育改革計劃、清潔能源計劃和創業計劃,這是美國文化軟實力持續更新的核心動力。

2.2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和文化首位城市營造模式,以英國為代表

英國曾經是老牌的工業國家和世界工業中心,經過近20年的轉型,如今已經成為世界主要的文化中心之一。這主要得益於“創意城市”戰略的提出與實施,並開創了創意產業經濟發展模式。倫敦早在2003年就提出把“世界卓越的創意和文化中心”作為城市的文化戰略目標,同時利用城市本身的人才、語言、文化、金融和商務服務的優勢,吸引並留住創意人才和創意企業。同時重視倫敦作為英國“文化首位”城市的功能作用,圍繞倫敦形成了創意產業的空間集聚效應,如倫敦的創意產業的藝術基礎設施占到了全國的40%,集中了全國90%的音樂商業活動和70%的影視活動。因此,倫敦成為了全球三大廣告產業中心之一、全球三大最繁忙的電影製作中心之一和國際設計之都。

2.3優勢文化全產業鏈與全球文化形象推廣模式,以日本為代表

日本依據“文化立國”戰略,將其具有核心優勢的動漫文化作為日本文化軟實力輸出的優先選項,並形成創意製作、代理銷售、影視播放和衍生品開發的全產業鏈模式。與此同時,日本又將動漫文化的精神和人文價值滲透到對外文化宣傳。正如《軟實力大國》作者渡邊康所說的:“日本正以一種更加自然的方式融入國際社會”。作為一個經曆了二戰和經濟泡沫的日本,在麵對國際形象不佳和國內經濟持續衰退的困局時,力圖通過在全球推廣日本的文化,來重新確立日本在全球及地區的主導地位。如日本外務省將哆啦A夢確立為日本曆史上第一位“動漫大使”,日本國土交通省將Hello Kitty任命為日本在中國內地及香港地區的“旅遊親善大使”,正是通過這種多元、深度的文化整合提升,大大增強了日本在全球和地區的文化影響力。

2.4優秀傳統文化挖掘與“文化韓流”品牌模式,以韓國為代表

韓國在遭遇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提出了“設計韓國”戰略,通過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來提升文化軟實力。首先是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尤其是注重將韓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文化軟實力的建構當中,並通過遊戲、影視、時裝、飲食文化等形成“韓流”,從而樹立在亞洲及全球的文化影響力和競爭力。如2005年韓國遊戲產業市場規模達到43億美元,占據世界遊戲市場的5.3%,並成為繼美日之後的世界第三大動畫片製作和出口國。[5]其次是注重“文化韓流”的品牌塑造,一曲《江南style》更是席卷全球,在歐美各國形成了新一股“文化韓流”,在美國拿下告示榜第二名,是五十年來亞洲歌手的第一次。韓式美容、韓式服飾、韓國戲劇等衍生流行文化更是將韓國的文化軟實力橫掃全球,其中韓劇在中東地區甚至創造了超過50%的收視率。

3江蘇區域文化自覺與軟實力提升:地點精神重構與文化資本再造

3.1江蘇文化要素厘定:傳統文化的擇優性選擇

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決定了一個地方的文化特質和文化類型,這是研究與分析區域文化軟實力發展現狀的基本前提。從文化地理學上看,江蘇處在中國海洋文化圈和大陸文化圈的交彙地帶,呈現出典型的交融性、互補性和開放性的文化特征。但是,這種宏觀文化類型的總結是模糊的,我們無法準確把脈江蘇文化的具象化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特質,因此需要對江蘇區域文化進行再梳理和類型化分析,優選出具有強可識別性和地域代表性的江蘇文化符號要素。2013年江蘇省人民政府新聞辦曾向全球征集“江蘇符號”,組委會最終評選了20個代表江蘇文化形象的符號元素,它們是吳歌、江南絲竹、民國建築、總統府、中山陵、夫子廟、南京長江大橋、《茉莉花》、明故宮、大報恩寺、南京金箔、蘇州評彈、蘇州古城、桃花塢年畫、《二泉映月》、華西村、藍印花布、揚州漆器、揚州評話和東海水晶。這些符號元素集中分布在曆史建築、文化曲藝、民俗工藝等器物文化層麵,沒有涉及江蘇文化符號的精神和行為的元素,體現出人們對於區域文化符號理解的片麵性,同時也是對精神和行為文化的忽視,而一個區域性文化隻有從物質、精神和行為三個方麵的打造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區域性文化係統。因此,為了構築典型意義上的江蘇文化係統,我們需要從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三個視角來對江蘇文化進行目標定位和價值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