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和樓市為何“背道而馳”?
遠見
作者:趙曉
金融危機以來,中國股市的“跌跌不休”與中國樓市的一路飆漲都令普通老百姓想罵娘,尤其是在“錢荒”風波拖累下,滬市A股指數竟然跌破“解放底”,至今仍無明顯好轉跡象。而與此相對應的是,在中國經濟增長一再跌破預期的大環境下,樓市房價卻逆勢連番上揚。依世界各國的經驗,同屬資本品的股市和樓市應該隨經濟大形勢一起“坐過山車”才對。即經濟繁榮時,股市和樓市看漲,而經濟蕭條時,股市和樓市就一起下跌,經濟危機前後的美國股市和樓市走勢就是如此。可為什麼在中國,這二者的走勢卻截然相反呢?
對這個問題,大家的解釋可能有很多。比如,有人說樓市上漲的根本原因是中國貨幣超發,流動性泛濫。從經濟理論上講,流動性泛濫對股市也應該是利好,為什麼貨幣隻流向了樓市,而不流向股市呢?有人說樓市有地方政府托底,開始中央決策層也不願意看到今天中國股市的慘狀,為何中國股市還是那麼“不遂人意”呢?思考之下,我以為用當下最為熱門的“杠杆率”一詞能比較好地詮釋如此“背道而馳”的獨特現象。
在宏觀經濟層麵,杠杆率既包括整個經濟體的總杠杆率(國民杠杆率),也包括分部門(家庭、企業、政府)的杠杆率,這裏“率”是指上述經濟體總債務(或分部門債務)占本國GDP(或分部門資產)的比率。簡單地講,“杠杆化”就是把你的自有資金放大,用較少的錢“撬動”較大的投資,或者用明天的錢幹今天的事。但是,對於一個經濟體或者一個經濟部門而言,杠杆化要有一個“度”,因為“杠杆化”在放大收益的同時也放大了風險,杠杆率低時可以“加杠杆”,而杠杆率高時也需要“去杠杆”。從資產負債表角度看,經濟周期波動往往體現為經濟體係杠杆率的調整過程。
由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演化而來的世界經濟危機就是如此。突出表現為美國家庭部門和金融部門杠杆率的過度累積,以及歐洲國家政府部門的高杠杆率。俗話說的好,“欠債總是要還的”, 杠杆率累積到一定程度就必須去杠杆。隻是,加杠杆是一場皆大歡喜的盛宴,而去杠杆化的過程會非常痛苦。次貸危機爆發前,美國國民杠杆率超過300%,次貸危機爆發後,私人部門杠杆率迅速下降。經過幾年的調整,現在美國總杠杆率已經顯著下降,而歐元區與日本的去杠杆化還在糾結和發酵中。所以,美國的經濟增長前景已現曙光,市場預期也遠好於歐洲和日本。一句話,如果不能經曆去杠杆化的陣痛將債務規模降低至可持續水平,經濟增長就難有“涅磐重生”。
回過頭來看看中國,道理也是如此。中國的突出特征是金融部門、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的高杠杆。本來在2008年經濟危機開始時,我們就應該開始去杠杆、調結構。但我們錯過了那次機會,不但沒有去杠杆,反而是“猛”加杠杆。新一屆政府“去杠杆、去產能、調結構、促轉型”的基本經濟思路,就是一次對高杠杆的回調,是在為過去的錯誤做法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