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改革大計 七(1 / 2)

第四十八章 改革大計 七

“皇上,為君者乃是受上天之命為天下蒼生謀取福祉的,怎麼可以做這些經商的下賤勾當?還請皇上三思後行,不要因為小人之言耽擱了我大明的江山社稷啊。”新任督察院都禦使毛逢春一臉焦急的說道。

毛逢春是個倒黴的人,這是滿朝文武皆知的事情。雖然由國子監祭酒升任為都察院都禦使是別人夢寐以求的大好事,但是他接手的都察院根本就是一個爛攤子。因為歐陽敬之的事情,都察院那種剛直不阿敢於直諫的形象早已蒙上了一層擦不掉的塵土。

身為一個捧讀了一輩子聖賢書的讀書人,毛逢春蒞任之時也是豪情萬丈,曾經對幾位好友揚言半年之內一定要扭住都察院的不正之風,讓世人知道什麼才是讀書人的真正風骨。

可惜的是,那時的都察院還有宋清揚這家夥在。在馮保的支持下,宋清揚在歐陽敬之離任之後的短短半個月之內就將都察院的大部分禦史收攏到了身周,徹底的架空了毛逢春這位新任督察禦史。

毛逢春一個實實在在的讀書人,論起權謀之術哪裏能是宋清揚的對手,麵對那些得了宋清揚吩咐對他陽奉陰違的下屬,根本想不出什麼遏止手段,隻能眼巴巴的看著宋清揚胡作非為。

接下來的事情就更讓毛逢春悲喜交加了。沒想到還真是一物降一物,那為人齷齪手段奸猾的宋清揚竟然打起了皇上麵前紅人沈崇名的主意。該著他倒黴,不但沒能傷及沈崇名分毫,最後還惹來了一身騷把自己給搭了進去,一個從八品的工部柴炭大使算是讓他沉了底,隻要沈崇名不倒,這輩子也休想翻身。

都察院少了他和自己作對,憑著一把手的身份收拾一盤散沙的眾禦史,對毛逢春來說也不是什麼難事,所以在宋清揚因誣告獲罪這件事情上,可以說他也是得益者了。

可問題是隨著宋清揚獲罪,都察院原本就要觸底的名聲這下算是被狠狠的摔在了地麵上。一時間在官場上的惡名竟然蓋過了東廠和錦衣衛,這可就讓毛逢春苦不堪言了。

出了這事,毛逢春心中自責不已,很長時間都覺得抬不起頭來,平日裏在朝堂之上也是三緘其口,不是那種無法容忍的事情,向來是不開口的。

而這次他之所以第一個出言反對隆慶帝參與經商,就因為皇上經商這樣的事情在毛逢春眼中實在是太出格了。

事情有些詭異,原本毛逢春期待的那種群臣詰問君主的場景根本沒有出現,反而大家都用一眾看傻子的眼光在打量自己。

這事說奇怪也奇怪,說正常卻也正常的厲害。究其原因,皆因沈崇名在大家眼中的形象。

要說沈崇名靠著一張嘴,在官場之上隻能說是天下無敵,多少難纏的人物都在他這嘴巴上落了個折戟沉沙的結局。還有一點作為當事人的沈崇名不知道,現在的官場之上暗中流傳著一個說法,稱他的那張嘴就是閻王爺的招魂幡,隻要對著誰一說話,那這人絕對就要大禍臨頭了。

而解除海禁這件事官員們都知道是出於沈崇名之口,那這皇上要經商的事情也一定是他攛掇了。所以不少人雖然覺得此事不妥,但是為了自身安危還是閉著嘴巴不摻和了。

但是早些年毛逢春一直都在做學問,對官場上的事情很少在意。而且這人為人有些死板,向來隻相信隻要站在聖人教誨的角度就能無往不利,所以根本就不會懼怕沈崇名。正因為如此,才有了他站在這裏言辭犀利的反對隆慶帝參與經商。

隆慶帝也夠厲害,根本懶的說話,隻是抬眼看向了規規矩矩站在那裏的沈崇名。意思很明確,那就是要沈崇名出馬擺平毛逢春。

沈崇名表麵雖然平淡,但心中卻也是驚奇萬分。原本還道是皇上說出他要代表皇室經商的事情必定會引起多數朝臣的反對,沒想到現在整個朝堂除了毛逢春這個不和諧的聲音之外,其餘大臣竟然集體選擇了沉默。

話說那日得了高拱的吩咐,沈崇名回去之後便命二蛋哥代筆寫了封密信快馬傳遞南京。南京六部官員在他這幾年的‘心意’攻勢之下,早就成了他最為堅定地支持者。

這次請他們出馬,沈崇名還是打算借助無往不利的輿論利器來應對即將出現的反對者。反對皇上參與經商的,必定是那些整日無所事事隻知道憑著個人臆測胡亂討論國家大事的讀書人們。而對付他們不能用強,隻能有樣學樣利用強大的輿論攻勢將他們徹底擺平,唯有如此,才能讓他們心服口服,即使不服也無力反擊。

這一招對於反對者來說,絕對是釜底抽薪的一招。隻要扭轉士林中的輿論風向,必定能讓朝堂之上的反對之聲顯得底氣不足。而對付朝堂之上的反對者,就不需要像對付士林中人那樣束手束腳了,大可以憑借手中權勢進行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