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讀
傳中國版馬歇爾計劃
向外投資“四萬億”
早在2009年7月,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在應對當前出口頹勢會議上提出了“和諧世界計劃”或“共享發展計劃”,希望通過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來消化國內的過剩產能,同時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官方表述為:向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發展中國家宣布中國願意向友好國家提供國家貸款用於借款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渠道可借助現有的中非合作論壇、上海合作組織、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等。直白來地說,就是在歐美因金融危機而受創的背景下,主動輸出中國過剩的大量基建產能,去投資那些亟待完善基建又缺乏資金的新興經濟體。這一計劃因與美國60多年前的“馬歇爾計劃”有異曲同工之妙而被市場視為“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馬歇爾計劃正式名稱為歐洲複興計劃,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國家給予經濟援助和參與重建的計劃。該計劃讓美國將其過剩產能轉化成政府對受援國家的債券而受益。和當時的美國一樣,現在的中國擁有著全球最多的外彙儲備和相當數量的過剩產能。“中國版馬歇爾計劃”不僅可以幫助中國消化過剩的產能,還能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步伐,減少外彙儲備、規避中長期美元貶值風險。若按照建議用五千億美元的規模建立“和諧世界計劃”或“共享發展計劃”的基金,其中包括一千億美元或其他外彙規模和三萬億人民幣規模,即是民間稱的向外投資的“四萬億”。
外媒熱議中國高鐵雄心
中國規劃全球高鐵王朝
《韓國日報》11月4日報道,2014年以來,中國高鐵企業頻頻在世界高鐵市場中標或者達成意向,不僅亞洲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非洲的尼日利亞、南非,甚至連美國都考慮引入中國高鐵。“中國規劃全球高鐵王朝”,澳大利亞智庫羅伊國際政策研究所旗下政治評論網站“The Interpreter”刊文說,中國在鐵路上的國際雄心大得驚人,中國的鐵路公司正在墨西哥、塞爾維亞乃至津巴布韋等國積極活動。中國眼中真正的明珠則是從中國本土建設連接歐亞大陸乃至更廣闊地區的高鐵網絡,覆蓋莫斯科、伊斯坦布爾、新加坡乃至阿拉斯加。有些設想未必可行,不過高鐵項目確實能擴大影響力,宣傳科技實力。在日本用高鐵令世界震驚50年後,中國想成為高鐵技術的代表,就像瑞士是手表製造業代表一樣。中國鐵路專家王夢恕表示,中國的優勢是造價比發達國家便宜很多,國外建設高鐵每公裏成本為0.5億美元,中國隻要0.33億美元。而且中國高鐵建設工期短,速度甚至比發達國家快一倍以上。另外,中國往往交易靈活,不一定要錢,可以用資源交換。
南車北車合並邏輯謬誤
形成一個超級大公司
有評論稱,南車北車的合並已是鐵板釘釘之事。這是充滿邏輯謬誤!其一,價格內鬥的緣由不在於兩家企業競爭,而在於國資委的失職。南車和北車是央企,其背後的主人是國資委。作為“老爸”,國資委具有協調兩個兒子行動以促進整個家庭利益最大化的職責。如果國資委能充分履行其家長的職責,真正協調好自己子女的對外行為,那麼,南北車這兩個兒子還能在國際市場上大打出手、惡性殺價嗎?其二,增強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不是央企合並的充分必要條件。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有許多途徑,合並隻是其中的一條,而且,企業的合並史表明,大多數情況下,合並不僅沒有結下善果,反而開出了苦澀之花——由於企業文化、經營方式等方麵的摩擦,合並後的企業業績和競爭力。不僅沒有提高,反而下降了今天我們合並了南北車(橫向合並),明天我們就有理由去合並銀行、鋼鐵。其三,技術進步和技術標準化需要由合並帶來嗎?我們知道,在2000年以前,中車獨大,沒有任何價格戰,可我國的鐵路裝備製造業水平一直停滯不前。這些年,中國高鐵之所以能成為中國名片,參與國際競爭,離不開南北車“香檳加拳腳”的競合關係。而一旦合並,在壟斷利潤的滋養下,在競爭的缺失下,中國高鐵很可能又回到原來的路徑上,創新激勵衰減、創新動力缺失。
中國將成資本淨輸出國
綜合影響力不匹配
商務部透露,中國2014年對外投資預計將超過1200億美元,考慮到2014年前9個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873.6億美元,同比下降1.4%,而對外投資同比增長21.6%。這意味著,很可能在2014年,中國對外投資的金額將超過吸引外資的金額,首次成為資本淨輸出國。2013年,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金額創下1078.4億美元的曆史新高,同比增長22.8%,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大關,短短12年的時間增長了近40倍,連續兩年位列全球三大對外投資國。到2013年年底,中國總共有1.53萬家境內投資者在國(境)外設立了2.54萬家對外直接投資企業,分布在全球184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淨額達到6604.8億美元。而外商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在2013年則達到創紀錄的1180億美元,基本和中國對外投資持平。中國成為淨資本輸出國,這既是中國經濟繼續融入全球的需要,也是中國巨額的資本尋找全球機會,保值增值的需要。但令人尷尬的是,作為全球第一債務國的美國,對外投資收益不菲。而作為擁有4萬億美元外彙儲備的中國,盡管對外投資快速增長,但由於輸入中國的資本的高收益以及外彙儲備投資渠道的狹窄,2012年中國對外投資收益居然是負的574億美元。和中國的經濟規模、中國很多產業對全球的影響,以及中國的貿易地位比較,中國對外投資在全球的排名和占比和中國經濟的綜合影響力極不匹配。中國盡管是僅次於美國和德國的第三對外投資大國,但就對外投資存量占GDP的比重而言仍然偏低,全球的平均比重為33%,而中國隻有6.6%;到2013年,中國對外投資存量為6600多億美元,全球排名11,占全球存量的比重隻有2.5%,對外投資存量隻有美國的10%,日本的一半。這一方麵說明“中國資本”並沒有像“中國製造”一樣,成為真正影響全球經濟格局的重大力量;另一方麵也說明,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程度仍然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