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獲得全麵的健康?
養生篇
作者:洪梅 劉睿
健康的含義是什麼?《辭海》中說,健康是“人體各器官係統發育良好,體質健壯,功能正常,精力充沛,並具有良好勞動效能的狀態。通常用人體測量、健康檢查和各種生理指標來衡量”。近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明確指出:“健康不但是沒有身體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
健康的含義應當包括三方麵:
(一)沒有身體缺陷和疾病,並有完整的生理狀態;
(二)應有完整的心理狀態;
(三)還應有完整的社會適應能力。
人的心理是大腦的機能,而大腦又主宰全身的活動,因此,為了獲得全麵的健康,除了防止身體器官的疾病和缺陷外,還應當注意下列幾點:
一、要善於控製情緒
人的喜、怒、哀、樂等情緒的發生,必然引起相應的生理變化。積極的情緒總是促進健康的,正所謂“憂能傷人、怒能殺身”,消極的情緒容易影響健康。不善於控製情緒引起的疾病,是日常生活中的煩惱、憂慮、失望等日積月累超過了機體耐受的限度而造成的結果。很多病人的病痛,病根多在情緒的控製不當。現代醫學研究確定,情緒反應能刺激腦垂體和腎上腺素。隻要消除引起緊張的消極情緒和有較多的輕鬆愉快的刺激,就能保持內分泌的適當平衡,有益於健康。
快樂表示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和諧而完滿;經常樂觀又富有幽默感是心理健康的標誌,是衡量能否適應環境的尺度。壓抑在胸中的怒氣、凝結在心頭的憂悶,應當尋求適當的機會轉化,作出健康的反應,就會使人感到輕鬆愉快而有益於健康。
二、對現實環境要有明確的認識而又能適應
霍姆斯研究所提出:任何類型的社會變動,如離婚、坐牢、經濟拮據、被盜、受辱、事業的失敗等都會造成人們對身體疾病呈易感狀態。例如,最近喪失最親近者的人,要比年齡相似的對照組死亡率高出七倍。因此我們對待任何現實問題,都應坦率地認識困難,正確地分析,找出症結,設法妥善解決。
三、具有適當的行為
各種不同的人,他們的心理特點各不相同,而這些心理特點又受社會因素所製約。例如在我國條件下,如果一個人的思想、舉動、言語、好惡、態度、服裝等都與其他在相同的社會情景下的人顯著不同,那末就是不健康的表現。一個人的興趣、能力等也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改變,如果其行為與年齡不相稱,也是不健康的表現。
四、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良好的習慣有利於個人和集體生活的規律性,促進健康。不良習慣則發生有害的影響。勞逸沒有很好結合,在生理上就會有感覺遲鈍、動作不協調、不準確、肌肉痙攣、麻木等;在心理上也會有注意渙散、思維遲緩、反應降低、情緒波動、憂慮、厭煩、怠倦等情況。因而我們必須采用各種方式來積極促進大腦“輪休”和調整、緩和緊張與疲勞,使生活和日常工作,既有規律又豐富多彩。
五、忠實地認識自己,決心改變個性的缺陷
每個人對自己的興趣、能力、個性、身體和家庭狀況等一切與己有關的事情,都要忠實地、客觀地認識、估計和對待;同時還要尊重他人,虛心容納不同的意見,善於與人相處;能把自己的見解和判斷與他人比較,吸取他人的長處,以彌補自己之所短,消除個性上的缺陷,才能保持心情舒暢,有益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