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這種局麵的區分,最直觀的就是簡單地劃分為“空降派”和“本土派”。縣委副書記康建明最為掛職領導,雖分管黨建人事,但這種領導擁護的不多,支持率很低。康建明來東泉縣掛職兩年時間,他把這裏當成一個跳板,獲取所謂的基層工作經驗,任職期滿或提拔,或調回原單位,都是有可能的。康建明也知道自己的處境,所以他很少參與涉及決策性的重大事務,典型的“糊塗蟲”,“老好人”。
而組織部長石福東從外縣交流過來的幹部,長年在縣級機關工作的他對縣委政府之間的鬥爭屢見不鮮。在選擇陣營時,他堅決地站到了吳江凱這邊,倒不是因為吳江凱有多大能耐,而是他很有眼光地看到了吳江凱背後的推手——副省長邱誌國。單憑這一點,他就認定,丁慶祥是鬥不過吳江凱的。
要按4對5的這種格局,如果召開常委會對吳江凱十分不利。我黨一貫堅持民主集中製,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一個議題支持率不過半數則視為“流產”不通過,就需要再議。常委會是十分嚴肅的會議,代表著領導的權威,是決策實施的依據,是每一項政令得以落實的重要載體。所以,誰掌握了常委會的言權,誰就控製了東泉縣的局麵。
所以在爭取最為關鍵的一人,吳江凱下了不少功夫。紀委書記張東森是地地道道的東泉縣人,為人耿直,氣量卻,但此人存有良知,看到自己家鄉如此破敗,經常在不同場合口無遮攔地破口大罵,得罪了不少人,因此外界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張大炮”。
張大炮的這種性格能爬到紀委書記位置也算是一個奇跡,讓人意外的是,這個位置正在他“罵”來的。在官場上,這種人最不受歡迎,但偏偏時任市委書記的邱誌國喜歡他這種性格,因此把他從紀委副書記提到紀委書記的位置上來。
按道理他也應該清楚吳江凱的來路,可他非但不領情,反而與吳江凱對著幹,這讓吳江凱頭痛不已。每個人都有致命的弱點,而張東森的弱點恰恰是他的為民情懷。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張東森的人生信條。吳江凱上任以後,沒有表現出雷厲風行的果敢氣量和鐵腕手段,反而縱容東泉官場的**之風,就這點張東森無論如何不能接受。
直到吳江凱與張東森一次徹夜長談,才讓張東森恍然大悟,豎起大旗“歸順”到吳江凱帳下。但張東森有把柄握在丁慶祥手裏,讓他苦不堪言。召開常委會時,經常投棄權,4對4,打成了平手。
然而,宣傳部長魯丁山因病常年請假,間接地幫助了吳江凱,因此,常委會的拍板權牢牢地握在了吳江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