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韓旭,是一名醫學生,今年大三,專業是涉外護理。至於當初為什麼選擇學護理?僅僅因為我是國際護士節那天出生的,感覺冥冥中,命中注定學護理吧,可是,當我學了醫之後,我才發現,這世間,除了命中注定必然會死,沒有什麼是命中注定的。
為什麼寫這個手記呢?
一方麵,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從臨床老師的口中,我發現,我們國家普通老百姓醫學常識太薄弱,用我們神經內科老師的話來說,就是“比疾病更可怕的是貧窮,比貧窮更可怕的是無知”,很多悲劇都是知識缺乏所導致的,另一方麵,我發現,現在市麵上醫學相關,可以朗朗上手,讓沒有醫學背景的人一看就明白的書籍,太少,不然就是太不專業,然而專業嚴謹的醫學書,怕是除了醫學專業的學生、老師能看得懂,其他人看不懂,也看不進去。
所以,綜上,我想把我的經驗和我從老師、師哥師姐那裏學來的經驗以及對生命、健康的感悟,用詼諧幽默、簡單易懂的語言講述給大家,讓大家,小到生活上感冒發燒腹瀉失眠,大到災難現場,都能知道遇見什麼樣的情況,該怎麼辦,不慌張。
說得有點枯燥了,但我希望可以通過我微薄的努力給大家在關鍵時刻可以提供幫助,可以挽救一個人是一個人,畢竟老師經常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學醫其實歡樂還是蠻多的,讓我一時間不知從何說起,介於下個月就要進臨床實習,那我就帶你們一起,先回憶一下實習之前我在醫學院經曆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大一的時候,我最喜歡上解剖課,倒不是因為我多麼喜歡解剖和人體結構,而是……教解剖的老師是個男老師,而且還很帥,(哈哈),印象比較深的,關於解剖的事情,其實還蠻多的,細細講地話太瑣碎,先講些現在,此時此刻打字的時候能想得起來的事情吧。
一個是,第一次進停屍房,我們學校是中醫藥類大學,對解剖方麵的重視度,說實話,沒有西醫院校的重視度高,停屍房很少,新校區就解剖樓有兩三間,當然,至於解剖樓下埋屍體的事情我等下再跟你講,解剖樓裏麵特別涼快,我們都說它是陰陰的涼,心理作用吧。停屍房裏麵的布局和我想象的不一樣,我以為我們見到的屍體應該是新鮮的,泡在福爾馬林屍缸的那樣,然而並不是,是幹屍,也不是屍缸,是那種帶冷凍的屍櫃,和冰櫃差不多,說白了,其實就是帶冷氣的棺材,不過材質是金屬而已。
當老師說“我們把櫃子打開吧”,老師的語氣真的是非常平淡,平淡到極致,感覺開屍體櫃子跟拆快遞一樣,貌似還帶著一絲絲雀躍,出於對屍體的畏懼,我們縮在一起,沒人敢掀開蓋在屍櫃上的鐵蓋子,“哎呦,不要害怕嘛,”老師過來伸手就把蓋子掀開,我們嚇到嚶嚶嚶噢,現在想起來也是真慫,也不是你想的那樣,屍櫃一打開就是屍體,不是,屍體被裝在一個長長大大的黃色的包裏麵,“這個是老師給你們做好的屍體”,當時聽到解剖老師這麼說的時候,頭皮上的毛囊都要炸了,“做好的屍體”,真的,醫學院裏麵的解剖教研室的老師一天到晚就是和屍體紮堆在一起,上課的時候,當我們學骨頭(就是解剖裏麵骨學部分),我們都以為拿到手的骨頭是模型,解剖老師強調,一定要分清模型和標本的區別,模型是假的,標本是真的,當時我捧著一個人顱骨把玩,嚇得我腦仁子一震,有種觸犯到他人亡魂的感覺,“其實人死了就是死了,什麼也不會留下,”老師經常用人死如燈滅來解除我們對屍體的恐懼,我們學校的屍體大部分是買來的,老師說,現在屍體越來越不好買了,我們就疑問,“那麼多自願捐獻供醫學研究的屍體呢?”,老師笑笑,說在西醫院(其實我很想把這些醫院還有學校名字都按實寫出來,但是考慮到社會影響問題,還是算了,你們看看我微博的個人信息,猜一猜,也就知道了,很多話不能直說,擔心會有什麼社會輿論問題)。
你覺得你們手上現在拿到的骨頭就是骨頭嗎?老師問,我們一臉“難道不是嗎?”的表情,老師又要說他們的苦勞了,都是我們教研室老師給你們準備好的、做好的,我們很奇怪,骨頭有什麼好準備的?骨頭上麵有什麼?骨頭上能有什麼?肌肉組織、結締組織、筋膜等等啊,老師說,可我們依舊覺得沒什麼,老師感覺我們好像不領情似的,像男朋友精心給女朋友準備了禮物,女方還不領情、不感動似的,你們知道怎麼才能把骨頭上的肉和其他多餘不要的組織去掉?他問,我們當然是搖頭不知道啊,誰知道這個?我們老師,一個是自然掩埋,就是把要用的屍體埋到土裏給它自然腐爛,隻剩下骨頭了再挖出來用,不過這個方法要花很長時間才行,另一個方法就是放在鍋裏煮,鍋裏麵是一些溶解肌肉結締組織的藥水,然後煮到肉爛了再把骨頭撈出來給你們用,“嗯……”一陣怪調的聲音,驚訝道:“我的天呐……”,我一想到鍋裏燉的是人的腿子、胳膊、頭什麼的,我的腦子都要炸了,可能老師要的就是這種一臉震驚的教學效果,題外話扯一句,我們班的解剖老師原來是醫院的手術醫師,後來實在受不了醫療事故給心理上帶來的壓抑和痛苦,才到醫學院教書,對比一下隔壁班的解剖老師,我們都暗自自喜,因為,我們班解剖老師帥多了好嘛,而且人也很溫柔,畫圖超級棒,在學校裏,他的迷妹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