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某地小城,三麵環山,唯有南麵一條河流自西北蜿蜒婀娜地穿城而過,山間桔樹成林,空氣清新;此地常年氣候宜人,夏天不比嶺南熱,冬天不如江南冷。每到立春時節,氣溫開始回升,霧氣繚繞,空氣也被的恰當好處的滋潤著,街道上人們的腳步沿著彎曲的古巷也從冬天的悠閑變得輕快繁忙起來——頗具南方小城的情調,自然會造就小城別致的美食和物產。
說起美食,此城雖小,卻有一樣吃食是我這個外鄉人格外喜歡的,那就是當地的民俗早餐,他們叫水粉。或許,水粉在小城有一定的淵源曆史,其實我也不知道,也無意去問過究竟,隻是聽上了年紀的長輩親戚說他們小時候就是這樣吃過來的,吃水粉過早是他們的慣例。當初,第一次到訪此城,被帶來吃水粉,即被這種美食給征服。
小城的早晨,空氣特別清爽。天已發亮,和著店家的燈光,經過一夜的寧靜,古樸狹窄的街道也慢慢嘈雜起來,當地人也開始出門過早——吃水粉。當然,早餐有好多種,也有饅頭包子等,然而,水粉好似多數市民百姓的選擇。
各種水粉攤館早已開門迎客了,如果稍晚,則過早的人越來越多,不過也不用爭搶,隻是排起不長的隊伍來,熱鬧非凡。它已是生活的一部分,人們悠然排隊,悠然過早。
水粉是以當地大米鮮製的米粉為主,粉是當日天亮之前剛做好瀝在那裏的,新鮮爽嫩,軟堅適中,恰到好處;不需水泡,泡則軟散;做太早了新鮮度不足,而且偏硬,前天過夜的米粉是千萬不用的。抓過適量米粉,後加水烹之以瘦肉,小腸,豬肝等;先以猛火烹之,後用小火慢煮,再調之以葷油食鹽;色之以鮮抽;佐之以薑,蔥,新鮮的小紅辣椒,香菇等。廚手們的一舉一動,一調一佐,一抄一鏟,火候的拿捏都是如此的投入用心,我想這般的用心烹飪之道應該是其美味的必然吧?
一般這些水粉館肆都不甚大,大不過兩間鋪子吧。小館多位於鬧市之間,其中有一叫“老王水粉”的館子是最具當地特色代表,它對麵就是菜市場。館子看似平淡無奇,老式板塊閘門一塊塊的排放於兩邊;木質招牌也不甚顯眼,暗紅底鎏金字,掛在二樓高的位置,好像也沾了不少灰塵油煙;廚具火爐灶台等擺於門前,幫工伺於廚手身旁,來回忙碌。火灶煤氣呼呼著響,鍋裏湯材不停翻滾;裏間擺了好些方桌條凳,雖餐桌斑駁,條凳拙實,油光古樸;然人聲鼎沸,叫賣嘈雜,上一波食客剛起身散去,候在外麵的客人遂即上來坐定,客往客來,此起彼伏,生意好生興隆。真像是一首明快飄香的交響曲,或是一幅生動繁忙的市井畫作。讓人不忍想起《清明上河圖》裏的街道館肆。
我嚐過嶺南清淡的湯米粉,湯河粉;廣西鮮美的螺螄粉,桂林米粉;重慶重口味的酸辣粉;長沙味道單調的米粉等,卻與小城的這種水粉早餐不同,除味道風格各異之外,還有一點特別之處,就是店家並不提供全套的食材,隻是提供米粉和佐調之料,那些豬瘦肉和豬肝,小腸等卻並不在提供之列,乃是由食客自己買來的,然後交由店家加工而成,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什麼原因產生,這或許也是一種慣例。反正味道之所以鮮爽既有賴於店家的好廚藝,也有賴於客人食材的新鮮質量。於是在這些做水粉的館子周邊都是些賣豬肉和豬雜的攤販,看見客人走來,即聲吆喝,隻要說好要什麼要多少,都不用細問多少價錢,肉攤老板立馬為你稱量妥定後又飛速幫你切好,肉刀舞動,案板咚咚著響,或絲或塊,或厚或薄,幹脆利索,盡其掌握。不用你動手,旁邊的水粉老板及時接過切好的肉、雜,放入眼前的鍋裏,現場烹調起來。兩個老板勿需言語,配合默契,不知道的還以為是一家,實則獨立經營,各不相幹。如果你是老主顧,不消你吩咐,或鹹或淡,或辣或辛,水粉店家都了然於胸,定會依你口味調佐而出,包你滿意;如果你是新來的客人,隻說增鹹稍酸,多辛少辣等,店家也定能心領神會,讓你不枉此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