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
作者:張小雷
1912年6月11日那天,《申報》、《時報》、《新聞報》、《民立報》等上海知名大報,都在當天顯著版麵,刊發了一則由滬軍都督陳其美(即陳英士)簽署的軍政府公告。該公告稱:軍政府業已飭令(上海)中華銀行,自即日起,全數收回其之前發行的所有“中華民國軍用鈔票”(紙幣,簡稱“軍鈔”);凡軍民人等持有“軍鈔”者,“皆可在中華銀行辦公時間,前赴兌換現洋,該行當依照各國銀行兌現辦法,決無留難之理”。
此公告一出,原先流言紛飛、人心疑惶的上海金融市麵,很快風波平息,工商百業的經營交易也日趨穩定。事實上,之前,申城坊間有關“軍鈔”的種種“馬路傳聞”,原本就不盡是空穴來風——軍政府的那則公告,確乎事出有因,其背後牽涉到一宗非同小可的“假軍鈔”案,當時人們鮮有知悉內情的;而這宗假鈔大案的破獲,居然又與陳其美的故裏浙江湖州,有著直接聯係。
事情需要從1911年11月3日的上海“辛亥光複”說起。
當時,隨著黃浦江畔那一聲聲驚心動魄的槍吼彈鳴逐漸停歇,上海這座被孫中山稱作神州“東南鎖鑰”的大都會,“全境扯棄清朝龍旗,宣告獨立”,開啟了它“呼應武昌首義、共奠民國之基”的嶄新一頁。起義的革命黨人公推陳其美為滬軍都督,主掌上海軍政府。
新生的共和政權成立伊始,即麵臨極度沉重的財政壓力:一方麵,要大力擴充民軍,支援長江沿線諸省的“光複”並籌備北伐;另一方麵,又要維持本埠的經濟、民生,確保社會秩序安定——名目浩繁的經費需求,潮水般地壓向軍政府,僅軍餉一項,就得“每日應付三萬元(現洋)”。可是,由於外國敵對勢力(駐滬領事團)的蓄意阻梗,上海海關(舊稱“江海關”)的日常關稅以及大清銀行滯留在滬的巨額資本銀均被強行截扣於英美租界,軍政府一時難以追繳征用,致使財政來源幾近匱竭,開支卻與日俱增,資金的窘迫日益嚴峻。
所幸申城各界熱切擁戴共和,市民自發捐款助餉,源源不絕;眾多工商士紳也爭相慷慨解囊,不遺餘力,一定程度紓緩了軍政府的財政危機。資深金融家沈縵雲(時任軍政府財政總長)向陳其美建議:應當在積極“振興實業、廣拓財源”的同時,再設法聚合民間資金,創辦一家“由軍政府擔保並委派監理”的股份製華商銀行,以發行短期“軍用鈔票”的方式,來“流通泉貨,周轉頭寸,酌濟盈虛,應對當前之急需”。陳其美批準了沈的建議,這家銀行就定名為“中華銀行”。隨即,軍政府在報端披露了“籌立中華銀行”的計劃,全文公布該銀行的《招募股本簡章》。
同年11月21日,“中華銀行”在上海南市開業。當天,冠名為“中華民國軍用鈔票”的紙幣正式麵世,進入金融流通,可以在申城的所有華商銀行間自由兌付。此種軍鈔,共有伍角、壹元、伍元、拾元四種麵額,分為海藍、赤褐、橙黃、石青四個不同幣色,以示區別。軍鈔的正麵,除了印有“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九月吉日(發行)”和“上海通用,隻認票不認人”的字樣,還蓋著“滬軍都督”與“財政總長”兩方鮮紅大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