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近年來我國政府一直努力的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方麵。教育均衡發展的最基本要求是在教育機構和教育群體之間。公平地配置教育資源。達到教育需求與教育供給的相對均衡,讓所有適齡兒童都能享受到機會均等的受教育權利。
然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從整體上看,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我國農村學齡人口龐大,全國將近3000來個縣,50多萬所農村中小學校,農村學齡人口占基礎教育總人口的65%左右。在這樣一個幅員遼闊、地區間經濟發展差別巨大的發展中大國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要求一步到位是不現實的。短時間內也是不可能的,必須首先在一定的區域內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然後再逐步縮小區域間的差距。這個區域首先就是縣域。在一個縣域範圍內,縣級政府作為教育資源配置和行使教育行政權的基層行政單位,既負有推進縣域內教育均衡發展的責任。又掌握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的權力和資源。國家有關教育的方針和政策,各級政府對教育的管理和要求,都要經過縣級層麵的實際操作才能落實。同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也隻有經由該層麵的推進才能真正得以實現,沒有縣域內的教育均衡,國家教育均衡發展也就喪失了根基。而要推進縣域內教育均衡發展,關鍵是:
第一,準確預測學齡人口變動趨勢。科學製定縣域範圍內教育發展規劃。教育發展規劃是指對縣域範圍內的教育做出的具有全局性、長遠性和根本性的謀劃與決策。要推進縣域內教育均衡發展,規劃的製定和執行必須嚴肅、準確和科學。當前我國正處於人口變動的社會曆史時期。人口增長的速度和城鄉人口分布較以往有很大的不同,這主要表現在:小學和初中階段適齡人口總數會大幅下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數繼續減少。同時,由於人口流動和城鎮化程度的提高,城鎮中小學階段學生數將有所提高。因此,準確預測學齡人口變動趨勢,科學製定縣域範圍內教育發展規劃,是推進縣城內教育均衡發展的前提。
第二,加大政府公共財政的投入力度。促進縣域內城鄉、鄉域之間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義務教育是農村最大的公共事業,縣域內教育均衡發展就是要在一個縣的範圍內實現城鄉之間、鄉域之間的辦學條件大體均衡,包括貧困兒童、孤殘兒童、留守兒童、外來流動兒童等在內的所有兒童都能接受大致不差上下的教育。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權利。為此,根據公共財政的基本要求,各級政府尤其是縣級政府應繼續將農村義務教育作為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繼續將新增教育經費主要用於農村義務教育,逐步縮小縣域範圍內城鄉、鄉域之間的教育差距,促進農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第三,改進對學校的撥款製度。促進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間均衡發展。財政對縣域內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撥款製度是影響學校間均衡發展的重要條件,為縮小縣域內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間發展的差別,應改進財政撥款製度。對縣域內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實行以在校學生為基礎的均等化撥款製度,對縣域內邊遠鄉鎮、貧困鄉鎮和辦學條件差的學校傾斜,以改善農村整體教育質量,縮小學校間的差距。
第四,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大力加強農村中小學師資隊伍建設。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是教師問題。沒有一支數量充足和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就談不上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但由於經濟發展的差距和曆史形成的體製、機製原因,雖然我國農村中小學師資隊伍建設的情況不斷得到加強,但從現狀來看,其整體水平遠遠不能適應教育均衡發展的需要。因此,可以說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優化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素質,是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根本所在。
總之,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盡管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涉及的問題較多,但隻要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社會各方共同努力,從一點一滴做起,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作者係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