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
作者:吳曉波
自公元前7世紀開始,中國就逐漸演化成了一個國家資本空前強大的中央集權型國家,政府通過對關鍵性生產資料的控製來增加收入和體現控製力,政府儼然成了一個有贏利任務的“經濟組織”:政府不僅向百姓收取稅賦,更通過控製戰略性的、民生必需之物資,獲得了一部分專營收入。從幾千年前的鹽鐵官營到今天的國有企業,中國的朝代更迭變換,這種治理邏輯卻從未改變。在這樣的環境下,商幫的出現無疑是一個異端。所謂“商幫”,是對一個區域的民營資本集團的統稱,它既是一個經濟地理的概念,又是一個商業文化的概念。自明清以來,中國各地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商幫,它們是當時民營資本的最強代表,也體現了當時經濟的主要特征。
然而,由於中國傳統對商業和商人的輕視,商幫的曆史從未有清晰的記述,那些慷慨悲歌的創富傳奇散佚在時代風塵之中,漸漸淡去痕跡,那些開山辟路的商幫人物也因史料的匱乏,不複後人記識。
幸運的是,總會有人願意出發去追尋那些被曆史湮沒的名姓和身影。當《中國商幫600年》的書稿擺在我麵前時,我感到久違的開心,我知道又有一個同行者不辭辛勞,去挑戰無人問津又幾乎無利可圖的課題。書稿閱盡,王俞現兄對商幫梳理之清晰,材料之翔實,令人印象深刻,而浮華喧囂之下,仍有肯如此青燈獨坐者,著實讓人心生敬意。更難能可貴的是,俞現兄感慨時事,書中多有借古諷今之言,如他引用朱元璋的話,“善理財者,不病民以利官,必生財以阜民;”又如他提到日本增井經夫在其《廣州的十三行》中所寫下的文字,“官僚不僅隻是壓迫商人,商人自己也是官僚。中國官僚是一種商人,中國的富豪全部是一種官僚。”這些話放之今日,仍是警世之言。而他更是在前言中直抒胸臆:“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做到民貧而國強,一個民不富、商不立的國家,從來隻能貌似強大。”以史為鑒,可以明得失。600年的商幫史,衍進變遷,細細讀來,頗多裨益。改革開放以來,正是經濟權力不斷下放和自由化的啟動,成就了一段傳奇。然而行之今日,我們需要的不是回答“齎正清的困惑”,而是如何打破千年以降的惡性循環。
讓人欣喜的是,當今的改革環境和背景發生了重大變化,民間資本的總量非昔日可比,有產者的人群之眾已成蔚然之勢,國民經濟的發展對民間資本和智慧的依賴度日漸提高。不過從來沒有一次特權的釋放是會從天上掉下來的,民間階層的覺醒與爭取,自是變革發生的根本動源。當今的“新商幫”們——無論是稱之為“商人階層”還是“企業家階層”——都必須從理性和製度的層麵上思考自己的命運,思考有所作為的策略,方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