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轉與不轉,型都在那裏(1 / 1)

編者的話

作者:

近一段時間以來,在多個大大小小的場合聊起國內宏觀經濟的未來趨勢時,幾乎每個對話者都彌漫著沉重的焦慮感。

不久前剛剛結束的“2011中國CFO年會”,我們擬定了一個偏於沉重的主題——“前轉型時期的價值重塑”。正如我們在本屆年會邀請函上所寫道的那樣:

“從宏觀經濟領域看,高能耗、高資本投入、高社會差異(貧富差異、東西差異、所有製差異等等)是過去30年來的重要經濟特征;從微觀經濟領域看,低管理精細度、低持續發展能力、低資本社會化程度,是本土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

顯然,不需要多麼高深的經濟學底蘊,即可推斷出來,這三高三低的局麵是無法長期持續的。如果任由這種資源效率粗放且社會摩擦係數巨大的經濟模式持續下去的話,很可能就會陷入近段時間屢屢被提及的“中等收入陷阱”。

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後發的新興市場國家在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貧困陷阱”後,很快會奔向10C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飛階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發展中積聚的矛盾集中爆發,自身體製與機製的更新進人臨界,其經濟發展自身矛盾難以克服,發展戰略失誤或受外部衝擊,經濟增長回落或長期停滯。

人民論壇雜誌在征求50位國內知名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列出了“中等收入陷阱”國家的十個方麵的特征,包括經濟增長回落或停滯、民主亂象、貧富分化、腐敗多發、過度城市化、社會公共服務短缺、就業困難、社會動蕩、信仰缺失、金融體係脆弱等。

而另一條路就是迅速擺脫對投資拉動模式的依賴,借助以製造業為主向以服務業為主的全麵過渡的契機,促進就業和勞動力收入的快速增加,進而在15~20年內基本實現由全新升級的強勁內需所帶動的消費型社會轉型。

兩條道路的孰優孰劣已毋庸置疑,而前轉型時期的挑戰在於,諸多“中等收入陷阱”的跡象已經初露端倪,要想擺脫越陷越深的局麵,單純靠市場經濟主體的企業自身已經無法實現,因為其擺脫向下引力所需要的能量巨大,相當於擺脫地球引力的“第二宇宙速度”。因此,來自宏觀政策調整的巨大推動力,很可能會成為實現中國經濟順利轉型的最後法寶。

從常識的角度而言,所謂政策的推力。一方麵存在於降低現有經濟流動性的摩擦係數,包括大規模取消流轉稅和高速費等阻礙流動效率的暗礁,從供給端大幅放鬆對企業金融領域的管製等等;另一方麵,要迅速轉變以GDP為考核基準的政績體係,代之以就業率和勞動力收入為考核基準的政績體係,對於吸納就業主力軍的中小企業和各類服務業,給予稅收乃至社保補貼等實實在在的鼓勵。

無論如何,好的型和壞的型都巳在那裏,無論你轉與不轉,終有一天它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