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 偷營是門技術活兒(1 / 2)

明人沈德符所撰筆記《萬曆野獲篇紅毛夷》記載了荷蘭人所施放的紅夷炮:“第見青煙一縷,此幾應手糜爛,無聲跡可尋,徐徐揚帆去,不折一鏃,而官軍死者已無算。”

明福建巡撫南居益《謹陳閩事始末疏》的奏章中記錄:“見大海澎湃中,萬難接濟戰。夷舟堅銃大,能毒人於十裏外,我舟當之無不糜碎。即有水犀十萬,技無所施。”

陳繼儒《晚香堂集》卷3《賀福建南大中丞平紅夷序》中記錄:“巨銃乃紅夷所恃長技,長丈有咫,能毒人於二十裏外。”

茅瑞征《皇明象胥錄》卷5《和蘭》中記錄:“荷蘭大銃長二丈餘,中虛如四尺車輪雲,發此可洞石城,震數十裏。”

沈國元《兩朝從信錄》中記錄:“紅夷大炮一發十裏,當之無不立碎,我雖有利刃,勿可與敵,雖有銳兵,勿可與戰。”

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得出,這所謂的紅夷炮也好,大銃巨銃也好,還是時下的大將軍炮,紅衣大炮,似乎都是牛逼無比的神器,好像,有這等利器在手的話,必可縱橫天下一般。

但是,事實是這樣的嗎?

作為一隻渴望能有著火炮武裝自己的軍隊的餘風來說,他是最清楚了的了。大明的山寨貨,暫且不說,就是他取自蘭頓的幾艘武裝炮船上的那些船炮,這些是正在代表這但是西方的先進鑄造技術的產物,這些安裝在船上的火炮,射程也不過兩裏有餘,而且,所用的炮彈,基本是全部都是實心的鐵丸,靠火藥發射出去,要說能有多大的殺傷,那是指望不上的。在電視上見識過現代軍隊海上作戰的餘風,第一次看到這海上火炮齊射的時候,著實是失望了一下。

一開始匠戶營的仿製火炮,就沒有把目光放在那些被傳說中威力無比的大將軍炮,紅衣大炮身上,雖說現在生鐵也好,銅也好,餘風並不是很匱乏,但是,最小的大將軍炮也是五六百斤,至於紅衣大炮,更是重達三千餘斤,這樣的大家夥,在沒有足夠的技工,和技術儲備,餘風那是想都不要想自己造出來的。

所有,打一開始,他就將注意力放在小型火炮身上,在他想象中,像拿破侖的軍隊一樣,用幾個車軲轆拉著一些小跑滿山跑,逮哪裏打哪裏,他就已經很滿足了。時代的局限性,可不是他想造出啥來就造出啥的。

還好,嘩嘩啦啦填進去不少銀子,匠戶營總算是拿出了點成績,雖然是大明的火炮係列中的小弟弟,三四十來斤的虎蹲炮,對於沒有遠程火力的餘風來說,這就已經是很欣慰的事情了。雖然這種小炮撅著兩個爪子,炮口向上的樣子,不是怎麼可愛,但是不管怎麼說,它的出現,直接分走了一窩蜂一直獨占的餘風的恩寵,在試射成功之後,餘風迅速增大產能,竟可能的將這種火炮裝備到自己的部隊。

眼下雖然隻裝備到千戶一級的單位,但是,如果有可能的話,餘風還想將其裝備到百戶,這樣的話,一隻近現代的熱兵器和冷兵器的混成部隊,基本上就徹底定型了。

扯遠了,還是回到這火炮上來。就拿虎蹲炮來說,餘風不知道大明的兵部工部,這種火炮的數據是多少,但是,他可以找到的典籍,比如說《火攻掣要》中說:中國火器“鑄造無法,其大器不過神威發熕,滅虜虎蹲,小器不過三眼快槍。此皆身短,受藥不多,放彈不遠,且無照準而難中的。銃塘外寬內窄,不圓不淨,兼以彈不合口,發彈不迅不直,且無猛力。頭重無耳,則轉動不活,尾薄體輕,裝藥太緊,即顛倒炸裂。”

而且,這《火攻掣要》中,很是清楚的列出了,虎蹲炮的射程,有效殺傷距離換算過來,足足有兩百多米。

如此看來,雖然有上麵的一堆毛病,但是,若是真的能有這樣的射程殺傷,倒也是令人可以忍受。但是,試射的情況是如何呢?

由於炮口的口徑,在裝填了一些鐵砂後,需要用一枚較大的彈丸,壓住這些鐵砂,而工匠們,很是統一的建議,不要采用鐵球,而使用拳頭大小的石球代替。而就是質量比鐵球輕上若幹的石球,一炮轟出,也不過幾十米,說得難聽點,還沒有火銃的彈丸打得遠。

這幾米還是射程,真正的殺傷範圍,肯定是更小,餘風當時臉就黑了。等到工匠們信誓旦旦的保證,這已經是不遜色餘大明的任何一門虎蹲炮了,餘風也不見得臉色好看多少。餘風直接用書中看來的數據,詢問他們,一幹大匠頓時憤憤:這些讀書人知道個屁,淨知道吹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