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六章 天下於我何加焉(1 / 2)

五萬常規軍,按照中國曆代王朝甚至是西方的軍民比例,正常的是一比十或者是一比十五,也就是說,支持這五萬軍隊,餘風至少要控製八十萬以上的納稅繳賦的人口,這還是正常的情況下。要知道,這裏的一比十這樣的說法,更多的時候,是指的一兵比十戶百姓,而不是十人。這就是傳說中的十戶養一兵了。

當然,更離譜的也不是沒有,最顯著的例子,是秦將白起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的例子。但是當時趙國總人口據考證,也不過是三百多萬左右,三百多萬,按照普通的百姓家庭格局,了不起就百來萬戶吧,這可就是一比三,一比二點五的軍民比了,難道長平之戰後,趙國一蹶不振,無兵可用,基本上,國內都打空了啊。

這個不是在胡亂臆測,秦始皇一統六國之處,全國也不過是八百五十萬戶人口,這個數據完全是可信的。當然,社會分工越細,這軍民比例就越低,從這一點上看來,餘風的新城集團顯然是達不到這個分工越細的標準的,毫不意外,陡然之間增加到五萬常備軍,已經到了這個集團能夠承受的最上限,實際上可以說是窮兵黷武了。

手中有糧心不慌,這就是餘風的打算,這些預備役的士兵,新編的風字二營,在開支上,還是遠遠小於底細風字營的,這一點,也是餘風下此決心將這些士兵完全脫產的的理由。能養得起多少人,就養多少人,不能上戰場,就維持治安,地方上要穩定,要徹底掌握住,沒有足夠的武力,那是絕對不行的。

至於軍兵比例,這不是很扯淡的事情嗎?如果說這軍是分子,那民就是分母,是要將分母逐漸擴大,這比例不就降下去了,這朝鮮可不止一個黃海道,人家可是有足足八道,這樣大的空間,難道還不夠自己去擴大這分母了嗎?

原來還以為今秋北方的滿清韃子,會趁著今年豐收的機會,去大明或者來朝鮮肆掠一番,但是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今年,皇太極是打算老老實實的呆在家裏不挪窩了,這也難怪,就像他占據了這麼大的地盤,需要足夠的時間去吸收消化一樣,去年大清從大明掠奪了三十多萬人口,金銀珠寶糧草牲畜無數,也需要時間消化,在沒有消化完之前,大清就就像一隻吃飽了的熊,懶懶洋洋的躲在樹洞裏冬眠呢。

對於餘風來說,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一邊整合已經到手的地盤,一邊派出更多的人手,去謀奪更多的資源,這簡直就是一個黃金發展期。

對於餘風勢力的迅速膨脹,最高興的,恐怕還是不風字營這個核心係統裏的人,而是那些以遲青山,崔陽浩為首的朝鮮籍官員。

崔陽浩還算好的,畢竟他也是曾經手掌大權,短短的過了一把大帥的癮頭的人,但似乎遲青山就不同了,作為餘風在朝鮮扶植的第一號傀儡,餘風的勢力擴展的越大,他的存在感就越強,權利也就越大。

別的不說,民事衙門派出去到下麵的官員,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按照餘風的意思,這派出去的官員,絕對不能全部都是漢人,必須給朝鮮人一個足夠的政治空間,以表明“中朝親善!”讓那些朝鮮百姓明白,他們仍然還是這塊土地的主人,而風字營,不是來奴役他們,而是來幫助他們的。

所以,這派出去的官員,除了正職一把手,必須是漢人以外,其他的位置,就沒有硬性要求了,也就是說,這些官職,朝鮮人是有資格擔當的。

這可就不得了,平壤經過幾次洗牌,現在的朝鮮籍的官員,基本上都是依附在遲青山的門下,這窩在平壤城裏也就算了,大家得過且過,隻要自己富貴不丟,這日子就這樣過了,但是,這一旦被放出去,沒準就是一縣一鄉之主了,雖然這頭山還是有一位漢人老爺,但是,這是朝鮮啊,這漢人老爺難道還親自和那些連話都說不利索的賤民們去打交道嗎?這管理這些賤民的事,還不是要落在咱們這些本國官員的身上。

而且,這有例子可循啊,你沒看見,留守府裏的門房,不都撈到了一個主薄的位置,現在在西鄉也是人五人六,威風凜凜的,比咱們這些老爺差不多了多少。

這些人眼紅了,但是,這些朝鮮官員的考功,推薦,可都是在遲青山的手上,也就是說,他們的升遷外放,都是在遲青山一念之間,餘大人可不認識他們這些官兒是誰,民事衙門你認識誰誰?那你去走走關係吧,看人家不把你給打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