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貴州與黔東黔西剿匪2(1 / 3)

解放貴州與黔東黔西剿匪2

二、大軍挺進

1949年11月4日中午,十六軍的先遣部隊進入貴州境內,隻用三天半時間,就快速行進200公裏,於11月7日下午到達了貴州鎮遠縣的鎮雄關。

尹先炳軍長嚴厲地說道:“這個鵝翅膀,我不相信就啃不下來!別說一個小小的鵝翅膀,就是老虎翅膀,我軍也要在天亮之前拿下它!”

待青溪之戰收拾完戰場之後,部隊沒有停留,立即由青溪出發,經鋪田、蕉溪兩路口向鎮遠進軍。

1、國民黨在貴州的部署

在貴州解放前,國民黨對貴州依然實行著黑暗的政治壓榨和軍事統治,使貴州人民苦不堪言,紛紛要求解放軍能夠早日把國民黨趕出這片土地。

1948年底至1949年初,中原地區已接近全部解放,蔣介石和他的國民黨政府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但國民黨仍不死心,為了擺脫覆滅的命運,達到繼續控製西南的目的,蔣介石采取以“黔人治黔”的方法,妄圖把地處西南前哨的貴州作為反共反人民的“根據地”。

蔣介石還調遣貴州籍的一些舊部屬回到貴州加強統治,同時在鎮遠成立保安團獨立營,由孫紹武任營長,與國民黨四十九軍一起,在湘黔公路一線對人民解放軍形成聯防態勢。

黔東南不僅屬於貴州,而且也是整個西南的東大門,是解放軍進軍貴州、解放大西南的必經之地,更是軍事雙方必爭之地。為了實現繼續統治貴州等地的目的,蔣介石加強了對黔東南地區的軍事部署。

所以,為了守住黔東門戶,阻止解放軍解放貴州,國民黨命令新建的第十九兵團四十九軍在黔東一帶重兵設防。四十九軍三二七師師部率九七九團駐守玉屏,九八一團駐守天柱,九八0團進駐湖南晃縣,二四九師七四六團駐三穗,策應三二七師,七四五、七四七團駐施秉等地,軍部駐黃平。

在貴州的鎮遠縣設立指揮所,由副軍長王景淵(貴陽人)坐陣指揮。除八十九軍駐貴陽、晴隆、盤縣一線作縱深配備外,三個軍均布防於黔東南和湘西一帶,白崇禧部一00軍和一0三軍守於錦屏和湘西南通道一線,在黔東南地區形成南北一線配置的態勢,構成了西南東部的中段防線。

在穀正倫的統一部署下,1949年,原貴州鎮遠專署在所屬1兩個縣采取了一係列政治、軍事、經濟的反共措施。

為了加強統治,各縣對保甲製進行了調整和強化。調整後,鎮遠、台江、雷山、劍河、施秉、錦屏、黃平7縣共有8兩個鄉(鎮),691保,6783甲。

貴州鎮遠縣明文規定:在城鎮實行“戶長每日輪值巡查製”,在鄉村實行“甲長五日輪值巡查製”,隻要發現生人,“其言行有妨害戡亂行動”的均要一一盤詰,“遞級呈報”。

在該縣軍法室的一份《案件簡報表》上,列有20名所謂“罪犯”,其中被列為“反政團體”、“奸匪”、“奸匪嫌疑”、“窩藏奸匪”的就有13人之多。

在國民黨三穗縣縣長李熙昌署名的一份《奸匪實力動態調查表》中,對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楊至成(侗族,三穗縣人)的經曆及其家屬親友的姓名和住址均作了詳細記載,並責令當地對其家屬親友進行“暗中嚴密監視”。

在調整保甲區的同時,各縣還進行了戶籍人口調查,為國民黨反動派抓兵派款、橫征暴斂提供依據。

1949年,貴州鎮遠縣依照各鄉(鎮)保甲人口的實數按比例抓丁,充實了“國防兵”266名,四十九軍二四九師“誌願兵”8名,鎮遠專署保安團獨立營“新兵”51名,共32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