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領導人:鄧小平到習近平治下的中國》
海外書情
作者:戴維·蘭普頓
作者戴維·蘭普頓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保羅·尼采高級國際研究學院中國研究係主任,同時兼任尼克鬆中心中國研究項目主任,從事中國問題研究近40年,被稱為當今美國最權威的“中國通”。代表著有《中國力量的三麵:軍力、財力和智力》、《同床異夢:處理1989至2000年中美之外交》、《後毛時代的中國決策》等。
作者通過多年來對中國政府官員和其他各階層人士的558次采訪,以及參考無數檔案文獻、進行多個案例研究完成此書。作者認為,改革開放後,在幾代領導人執政下,中國的改革取得了驕人成績:從計劃經濟發展到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體係;“官僚階層”向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國際化轉變;從自給自足型經濟向全球化、相互依賴型轉變;從技術上的閉關鎖國發展到主動走出去學習;從“極權政治”發展到“威權政治”,等等。同時作者感歎,中國領導人難當,因為他們麵臨的挑戰規模世所罕見。從唐山大地震、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等天災,到煤礦事故等各種各樣的“人禍”,處理災難和解決矛盾成為中國領導人“職位描述”中最重要的內容。
今天的中國與鄧小平時期相比已發生很大變化。作者認為,中國出現了很多新的“民主性的政策”,主要表現在:第一,現在中國領導人的個人權威跟毛澤東和鄧小平相比已經變弱;第二,中國社會分化嚴重,不同階層和利益集團之間矛盾加劇;第三,中國民眾掌握的金錢、才能和信息等資源也越來越多,他們有更多的選擇和自主性。
作者認為,眼下及未來,中國領導人不僅麵臨國內治理的重大挑戰,還要承擔越來越多的國際義務和責任。在外部,中國處在一個艱難的大環境裏,被那些中國認為很難對付的鄰國所包圍。此外,中國不僅與鄰國關係緊張,與美國的關係也存在問題。在內部,中國內政也麵臨著巨大挑戰,比如保持可持續發展,加強立法、司法、審計等製度建設。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自然資源的稀缺,首當其衝的便是水資源,現在還得加上新鮮空氣這一項。
麵對中國已經發生的變化,作者認為,中國領導人如能兼顧國內各階層、各領域的不同利益,建立真正的法治和監管機製,不再依靠經濟增長、物質豐富和全球地位來證明自己當政的合法性,而是建立一套得到民眾支持的政治體係,是一種較好的選擇。這種政治體係不一定是全麵的民主製,但是必須具備基本的民主特征,比如民眾直接參與地方政治,為官者完全透明,司法和反腐敗機構更加獨立等。
2013年作者在接受采訪時明確指出,“我看好中國的新一屆領導班子。習近平當選總書記以來,在反腐敗問題上表現得堅定強硬,擔任總書記後不久就赴河北貧困地區視察並與老百姓直接接觸,表現出他對老百姓生活質量的關注及親民形象。我對中國新領導人繼續推進經濟改革充滿信心,對新領導人如何推動美中關係健康穩定發展充滿期待。”
責編:袁魯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