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6
海灣大橋安全網
心理學家把美國舊金山海灣大橋的修建過程分為兩個階段:(1)無安全網階段;(2)有安全網階段。海灣大橋工程剛開始時,建築公司未采取任何勞動保護措施。高空作業的工人失足跌下,摔死摔傷的事情時有發生。以至於橋下總是聚集著一群失業的窮人,專等有人摔下來後,就趕緊去申請他的空缺。在“無安全網階段”,海灣大橋工程共奪去了20多條生命。工程曾一度因人員傷亡嚴重而停滯。
後來,建築公司投資10萬美元安裝了一個巨大的安全網。結果施工效率比以往提高了1/4。僅僅這25%的提速就為公司帶來了近百萬美元的效益。更奇怪的是安全網裝好後,直到大橋竣工也隻有10個人摔下來過。當然他們都被安全網接住,有驚無險。這張安全網可謂物有所值。
心理學家解釋說,在恐懼心理的作用下,人的四肢協調能力下降,平衡感、反應速度和判斷力均會減弱。
感悟心語
安全網的功能不光是保護出了事故的人,更重要的是幫助建築工人戰勝了恐懼,讓他們少出事故。
誠實的層次
我小時候聽過這麼一個童話故事:一位樵夫在過橋時不小心把鐵斧失落在水裏,這時水神出現了,手裏拿著昂貴的金斧和銀斧讓樵夫辨認,樵夫卻隻是領回了自己的鐵斧,誠實的樵夫因此得到了水神的讚揚與賜福。
台灣漫畫大師蕭言中先生在他的作品《童話短路》裏把這個著名的故事小小地“改編”了一下。水裏冒出來的水神不是笑眯眯地拿著金斧銀斧,而是腦袋上插著樵夫的鐵斧,怒氣衝天地大叫“這是誰的斧子?!”而可憐的樵夫已經嚇得戰戰兢兢,虛汗直流了……
這則漫畫讓我在會心一笑後也略感沉重,它體現的其實是我們很多人都沒有想到過的“誠實的層次”。世間事物在對與錯、好與壞之間都有層次,層次的上下之間可能就是真理與謬誤的分別。誠實也不例外。在某種層次上,我們可以保持誠實。就如誠實的樵夫,麵對金錢的誘惑,他能不為所動,做出誠實的選擇;而麵對頭上插著斧頭的水神,可憐的樵夫就不那麼容易誠實了。因為,有很多時候誠實是要付出代價的,這代價可能是你擔負不起的。在誠實的邊緣上,樵夫恐怕就得掂一掂“誠實”的分量了。
孟子有雲:“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威武不能屈”被亞聖放在了最後一位,恐怕就是因為這一條最難做到。我們常常把它和“威逼利誘”放在一起說,可是,相比起“貧賤富貴”的誘惑來說,“威武”的威逼更能考驗一個人的誠實品格!
感悟心語
在人生中,因為種種原因,我們也許會時刻麵臨“誠實”的選擇,是逃避,是隱諱,是封殺,還是勇敢地直麵?其實,這不隻是樵夫一人的難題。拒絕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固然是“誠實”,但是,能夠大膽地說出實話,承認自己的錯誤,並勇敢地承擔責任,那才是最高層次的“誠實”。
生活哲學
有個小孩對母親說:“媽媽你今天好漂亮。”母親問:“為什麼?”
小孩說:“因為媽媽今天一天都沒有生氣。”
——原來要擁有漂亮很簡單,隻要不生氣就可以了。
有個牧場主人,叫他的孩子每天在牧場上辛勤工作,朋友對他說:“你不需要讓孩子如此辛苦,農作物一樣會長得很好的。”牧場主人回答說:“我不是在培養農作物,我是在培養我的孩子。”
——原來培養孩子很簡單,讓他吃點苦頭就可以了。
有一家商店經常燈火通明,有人問:“你們店裏到底是用什麼牌子的燈管?那麼耐用。”店家回答說:“我們的燈管也常常壞,隻是我們壞了就換而已。”
——原來保持明亮的方法很簡單,隻要常常換掉壞的燈管就可以了。
住在田邊的螞蚱對住在路邊的螞蚱說:“你這裏太危險,搬來跟我住吧!”路邊的螞蚱說:“我已經習慣了,懶得搬了。”幾天後,田邊的螞蚱去探望路邊的螞蚱,卻發現它已被車子壓死了。
——原來掌握命運的方法很簡單,遠離懶惰就可以了。
有一隻小雞破殼而出的時候,剛好有隻烏龜經過,從此以後,小雞就打算背著蛋殼過一生。它受了很多苦,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一隻大公雞。
——原來擺脫沉重的負荷很簡單,尋求名師指點就可以了。
有一支淘金隊伍在沙漠中行走,大家都步伐沉重,痛苦不堪,隻有一人快樂地走著,別人問:“你為何如此愜意?”他笑著說:“因為我帶的東西最少。”
——原來快樂很簡單,隻要放棄多餘的包袱就可以了。
有個年輕人在腳踏車店當學徒。有人送來一部有毛病的腳踏車,年輕人除了將車修好,還把車子整理得漂亮如新,其他學徒笑他多此一舉。後來車主將腳踏車領回去的第二天,年輕人被挖到那位車主的公司上班。
——原來要獲得機會很簡單,勤勞一點就可以了。
有一個網球教練對學生說:“如果一個網球掉進草叢裏,應該如何找?”有人答:“從草叢中心線開始找。”有人答:“從草叢的最凹處開始找。”有人答:“從草最高的地方開始找。”教練宣布他的答案:“按部就班地從草地的一頭,搜尋到草地的另一頭。”
——原來尋找成功的方法很簡單,從頭做起,不試圖走捷徑就可以了。
有幾個小孩都很想成為一位智者的學生,智者給他們一人一個燭台,叫他們要保持光亮,結果好多天過去了,智者都沒來,大部分小孩已不再擦拭那燭台。有一天智者突然到來,大家的燭台都蒙上厚厚的灰塵,隻有一個被大家叫做“小笨蛋”的小孩,雖然智者沒來,他也每天都擦拭,結果這個笨小孩成了智者的學生。
——原來想實現理想很簡單,隻要實實在在地去做就可以了。
感悟心語
生活其實很簡單,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我們的心態把它搞亂了,才把自己弄得手忙腳亂,頭昏眼花。
化妝的哲學
作家卡爾遇到了一位著名的化妝師。她是真正懂得化妝、而又以化妝聞名的。
對於這生活在與自己完全不同領域的人,卡爾增添了幾分好奇,因為在他印象裏,化妝再有學問,也隻是在皮相上用功,實在不是有智能的人所應追求的。
因此,他忍不住問化妝師:“你研究化妝這麼多年,到底什麼樣的人才算會化妝?化妝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麼?”
對於這樣的問題,這位年華已逐漸老去的化妝師露出一個深深的微笑,她說:“化妝的最高境界可以用兩個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妝術,是經過非常考究的化妝,讓人家看起來好像沒有化過妝一樣,並且這化出來的妝與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現那個人的個性與氣質;次級的化妝是把人突顯出來,讓她醒目,引起眾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妝是一站出來別人就發現她化了很濃的,而這層妝是為了掩蓋自己的缺點或年齡的;最壞的一種化妝,是化過妝以後扭曲了自己的個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協調,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濃眉,大臉蛋的人竟化了白臉,闊嘴的人竟化了紅唇……”
化妝師見卡爾聽得出神,繼續說:“這不就像你們寫文章一樣?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詞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個性;好一點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視線,但別人知道你是在寫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讀的時候不覺得是在讀文章,而是在讀一個生命。”
“這是非常高明的見解!——可是,到底做化妝的人隻是在表皮上做功夫!”卡爾感歎地說。
“不對的,”化妝師說,“化妝隻是最末的一個枝節,它能改變的事實很少;深一層的化妝是改變體質,讓一個人改變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運動與營養,這樣她的皮膚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妝有效得多;再深一層的化妝是改變氣質,多讀書、多欣賞藝術、多思考、對生活樂觀、對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關懷別人、自愛而尊嚴,這樣的人就不化妝也醜也不到哪裏去,臉上的化妝隻是化妝最後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簡單的話來說明:三流的化妝是臉上的化妝;二流的化妝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化妝是生命的化妝。”
卡爾不住地點頭。化妝師接著做了這樣的結論:“你們寫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妝師嗎?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妝;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妝。這樣,你懂化妝了嗎?”
卡爾深為自己最初對化妝師的觀點感到慚愧。
感悟心語
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層次的。這個世界一切的表象都不是獨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內在意義,那麼,改變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從內在裏改革。這樣才能引起非常自然的生命的改變。
加減乘除
人生需要用加法。人生在世,總是要追求一些東西,追求什麼是人的自由,所謂人各有誌,隻要不違法,手段正當,不損害別人,符合道德倫理,追求任何東西都是合理的。比如,有的人勤奮工作,奮力拚搏為的是升職;有的人風裏來雨裏去,吃盡苦頭,為的是增加手中的財富;有的人廢寢忘食、發奮讀書是為了增加知識;有的人刻苦研究藝術,為的是增加自己的文化品位;有的人全身心投入到社會實踐中,為的是增加才能;有的人……
人生的加法,使人生更富有、更豐富多彩。一個進步的社會應該鼓勵個人用自己的雙手,增加人生的價值和內涵,使人生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都更加富有和充實。加法人生的原則是提倡公平競爭,不論在物質財富上還是在精神財富上勝出者,都應給予鼓勵。加法人生是一種積極的人生。
人生需要用減法。人生是對立統一體。哲人說人生如車,其載重量有限,超負荷運行促使人生走向其反麵。人的生命有限,而欲望無限。我們要學會辨證看待人生,看待得失,用減法減去人生過重的負擔。否則,負擔太重,人生不堪重負,結果往往事與願違。人生應有所為,有所不為。
華盛頓是美國的開國之父,他在第二屆總統任期屆滿時,全國“勸進”之聲四起,但他以無比堅強的意誌堅持卸任,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具有重要意義的減法,至今美國人民仍自豪於華盛頓為美國建立的製度。他們的人生哲學值得我們去玩味和思考。
人生需要用乘法。人生的成功與否,與個人努力有關,更與機遇有關。哲人說,人生的道路盡管很漫長,但要緊處就那麼幾步。對於人生而言,奮鬥固然重要,但能否抓住機遇也是十分關鍵的。在人生的關鍵時刻,一次努力能抵得上平時幾次、幾十次的努力,一年的奮爭能抵得上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幾十年的奮爭。從這一意義上講,在關鍵時刻把握住人生就實現了人生的乘法。
比爾·蓋茨在人生關鍵時刻選擇了微軟,這一選擇為他日後的輝煌奠定了基礎,假如他當初不選擇這一行,他完全可能變成一個普通的人。
感悟心語
人生是一種自我經營過程。要經營就要講選擇和放棄,形象地說,人生是離不開加減乘除的。
感謝父親
朋友風塵仆仆地從山野歸來,收獲了頗為厚重的美術作品。在那間狹窄的畫室裏,她興奮地請理查德來鑒賞。理查德的腦海中沒有任何專業的鑒賞概念,隻是對畫中的各色人物產生了興趣,似乎早已忘記了主人讓他看畫是為了證明她畫技的高超。
理查德的安靜與專注令朋友感到安慰,她把一杯香茶遞給他,說:“我正在為一個重要畫展作準備作品,你以一個參觀者的身份,從中為我挑出一張好嗎?”
理查德隨口應著,眼睛卻盯住了一幅命名為“父親”的畫,那是一位麵目蒼涼的老人,孤寂地坐在老樹下,雙眸黯然,似乎透出了一種沉重與無奈。“這是……”朋友掃了一眼,說:“那是我的爸爸。3年前老人來看我時隨便畫的,不好意思。唉,你還是多看看我的新作吧,”話音剛落,她便順手抽走了“父親”,扔入被她否定的一堆畫紙中。
理查德的心中悸動一下,為了那位畫中的父親。因為朋友曾向他講述過自己的身世,她幼年喪母,父親含辛茹苦地供她讀書上大學,決心幫她實現當一名畫家的人生夢想。可如今小有成就的她,就這樣把“父親”隨意地遺忘了。
在理查德告辭之際,朋友執意要他拿點意見,她說她相信他的感覺。理查德從那堆畫中挑出了“父親”,真誠坦白地告訴她:“我選這張,因為他是父親,你是以一個女兒最淳樸的心來作畫的,而不是以一個畫家的身份。”
3個月後,理查德接到了朋友的贈票。在那個寬敞而靜穆的展廳中,他看到了“父親”。不遠處,朋友攙扶著她的父親向他走來。她說:“我把我爸從老家接來一起住了,趁機再多給老人畫幾幅像。”她的父親慈愛地望著出息的女兒,眼中閃現出了希望的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