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5(1 / 3)

章節5

跌倒了再爬起來

圓圓的臉龐,含笑的眼睛,落落的舉止,矯健的身形,在這樣一個正值青春年華的農村女青年身上,你不由地嗅出了一股濃濃的青春氣息。這就是潘國霞。她是一個集板栗收購、加工、貯存、外銷於一體的龍頭公司的總經理。

潘國霞的家鄉在全國有名的板栗大縣,也就是安徽省金寨縣,那裏有板栗園50萬畝,年產板栗1.5萬噸。1988年,18歲的潘國霞高中畢業後,便和男朋友一起開了個小小的麵條作坊。兩年後,他們結婚生子。小兩口勤勞、聰慧,雖說是小本買賣,可他們的小日子卻也過得溫馨舒暢。

然而,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大潮呼嘯而來,潘國霞也被這大潮激蕩得躍躍欲試。她想:我年輕,有文化,為什麼不能在這經濟大潮中暢遊一把,脫離貧困,改變家鄉的落後麵貌呢?

小兩口都是非常要強的人,麵條廠受糧食市場不景氣的影響開不下去了,他們就另辟新徑承包了一個冷飲廠。幹了兩年,飽嚐了創業的酸甜苦辣和艱辛後,潘國霞的眼光看得更遠了,心胸也變得更加開闊。

於是,潘國霞把目光鎖定在了家鄉的一片片豐饒的板栗園上,家鄉的父老鄉親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板栗進入盛果期後卻總是賣不出去,常常使得血汗換來的果實白白地變成了爛泥。

潘國霞看準了板栗銷售這塊空白,她覺得這是她施展抱負和才能的一片新天地。於是,她和愛人商量,決定涉入這個領域去打拚一場。1993年秋天,板栗成熟的季節,潘國霞和愛人開著“飛虎”小貨車,開始到農戶家一家一戶地收板栗。

他們一天能收板栗5000多公斤,然後再開著小貨車,把板栗賣給收購站。在板栗收獲的季節裏,潘國霞和丈夫每天隻能睡兩個小時的覺,雖說苦點累點,可收益還算不錯。

隨著市場的不斷變化,收購站把板栗的收購價格壓得越來越低,基本賺不到錢了。收購站不行了,潘國霞一咬牙,直接把“飛虎”開到了上海十六鋪蔬果批發市場。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上海這地方對板栗的需求量相當大,每次雖把“飛虎”裝得滿滿的,可是當天就能全部賣完。

初闖市場,潘國霞雖嚐到了不少的苦頭,但是,也嚐到了不小的甜頭。她發現家鄉的板栗受歡迎的主要原因是質量好,符合外貿出口標準。於是,她想找機會把家鄉的板栗推得更遠。

可就在這時,發生了一件讓潘國霞意想不到的事:有個客戶不講信用,給了3000元定金,訂了5000多公斤板栗,卻說不要就不要了。潘國霞沒辦法,這5000多公斤板栗總不能讓它爛掉吧!她隻好和丈夫一起運沙子,把這些板栗埋起來保鮮,再找機會出售。

真是老天有眼,蕪湖外貿加工廠正在此時急要板栗,結果潘國霞的5000多公斤板栗竟以6元一公斤的價格賣了出去,不僅保了本,還淨賺了四五千元。

借此東風,潘國霞又聯係了蕪湖安可福食品有限公司和省糧油進出口公司,並與他們簽訂了長期供貨合同,加工外貿標準栗。金寨的板栗終於走向了世界,遠銷到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東南亞各國。

潘國霞的生意越做越興旺,貸款不久還清了,還很快翻蓋了樓房。在金寨,提起潘國霞的名字,做板栗交易的父老鄉親們都不得不翹起大拇指。

1997年,潘國霞以幾年來辛苦積累的50萬元資金作為注冊資金,成立了“齊發栗業有限公司”,她出任公司總經理。“齊發”這個名字是縣委書記來視察時親自為潘國霞起的。他的意思很明確,潘國霞不能隻是自己富,還要帶動更多的父老鄉親一起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