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生命的極致2(3 / 3)

這一故事是否真實並不重要,當它是一則寓言也未嚐不可。重要的是它能讓我們得到一些啟示:“山重水複疑無路”與“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多數時候總是形影不離。

由買茶轉為買裝茶葉的籮筐,由削價書變成暢銷書,四兩撥轉了千斤,靈機一動其實也是一種觀念的轉變。在很多時候,成功與失敗之間隻有一步之遙甚至一紙之隔,隻是這“一步”或“一紙”不一定在您的正前方,它可能在您的左邊或右邊,還有可能在您的身後——這時不妨驀然左顧驀然右盼驀然回首一下,說不定轉機就在這一刹那。

品質決定一個人生命的高度

——王涵

暴風雨過後的一個早晨,在海邊沙灘的淺水窪裏,留下了許多被前一天晚上的暴風雨卷上岸來的小魚。它們被困在淺水裏,雖然近在咫尺,卻回不了大海了。被困的小魚有幾百條,甚至幾千條。用不了多久,淺水窪裏的水就會被沙粒吸幹,被太陽蒸幹,這些小魚都會幹死。

海邊有三個孩子。第一個孩子對那些小魚視而不見。他心裏想,這水窪裏有成百上千條的魚,以我一人之力是根本救不過來的,我何必白費力氣呢?

第二個孩子在第一個水窪邊彎下腰去——他要揀水窪裏的小魚,並用力把它們扔回大海。第一個孩子譏笑第二個孩子:“這水窪裏這麼多魚,你能救得了幾條呢?還是省點力氣吧。”

“不,我要盡我所能去做!”第二個孩子頭也不抬地回答。

“你這樣做是徒勞無功的,有誰會在乎呢?”

“這條小魚在乎!”第二個孩子一邊回答,一邊拾起一條小魚扔進大海。“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

第三個孩子心頭在嘲笑前麵兩個家夥沒有腦子,天上掉餡餅,多好的發財機會呀,幹嘛不緊緊抓住呢?於是,第三個孩子埋頭拾起小魚,把它們裝進用自己的衣服做成的布袋裏……

多年後,第一個孩子做了醫生。有一次,在他值班的時候,他因為嫌家屬帶的錢太少而拒收一位生命垂危的傷者,致使傷者因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而在他的眼前眼睜睜地死去!迫於輿論壓力,醫院開除了見死不救的他。他心裏覺得委屈,他想到了多年前海灘上的那一幕,始終不願承認自己錯了。“那麼多的小魚,我救得過來嗎?”他常在心裏想。

第二個孩子也做了醫生。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不論患者有錢無錢,他都精心施治。於是,他成了當地群眾一提起就讚不絕口的名醫。他的腦子裏也經常浮現出多年前海灘上的那一幕。“我救不了所有的人,但我還是可以救一些人的,我完全可以減輕他們的痛苦。”他常常對自己說。

第三個孩子開始經商,他很快就發了橫財。暴發後,他又用金錢開道,殺入官場,並且一路青雲直上,最後,因貪汙受賄事發,被判處死刑。刑場上,他的腦子裏浮現出多年前海灘上的那一幕:一條條小魚在他的衣服做的布袋裏垂死掙紮,一雙雙絕望的眼睛死死地瞪著他……

沒有翅膀也飛翔

——胡桂英

那是一個黃昏,我看見門前的簷下不知什麼時候結了一張很大的蜘蛛網,蜘蛛網結在很高的兩簷之間。於是我拿了掃帚要去攪毀它,結果我的掃帚柄太短了,我踮起腳居然還夠不著。

這就讓我犯疑了,難道蜘蛛也會飛嗎?從這個簷角到那個簷頭,中間有兩米多寬,而且又那麼高,蜘蛛是怎樣將網結在上麵的呢?

帶著這個疑問,我把那張蜘蛛網掃破之後,便開始觀察蜘蛛結網的過程。原來蜘蛛並不會飛翔,它在空中架網其實是走了很多彎路。它先爬上一個簷頭,在它選定的位置吐絲,通過剩液將絲牢牢地固定在那一頭,然後,它再順著原路下來,再慢慢地爬上另一個簷角,它一邊爬一邊吐絲,小心翼翼地翹起尾部,不讓黏濕的絲粘在地麵的沙石上和別的物體上。它像一個老木匠,站在簷角瞄準著水平線,直到它認為高度差不多了,或者說它自己認為滿意了,這才收緊尾部的絲線。這回倒有點像漁夫拉網了,它收得很慢,很艱難,一點點地收緊,一點點一點點地將線拉直。終於,線這一頭的點與那一頭的點成了直線距離。它又試了試,覺得牢固了,這才開始放第二根絲。

有了這第一根絲作為橋梁,接下來的工作就容易多了。盡管在我看來還是相當的複雜,但對於蜘蛛卻是輕車熟路,它就像是在作一種愉快的表演似的。很快一張又大又漂亮的蜘蛛網又結在門口的簷下了。

蜘蛛不會飛翔,但它卻能把網淩空結在半空中。這不得不讓人佩服。

於此,我不僅慚愧起來。很多時候,我們的目標就像是那將要架設在空中的蜘蛛網,看著它的高度,想著它的難度,我們望而生畏了。我們苦於自己沒有飛翔的翅膀,我們又怎麼能夠去抵達那飄在半空中的美妙意境。於是我們理直氣壯地選擇了放棄,我們放棄的理由很充分,也許會說我隻讀到了某某畢業,水平太低;也許會說,我沒有這方麵的經驗,我真的不行;也許會說這不是我的專業,我恐怕做不到……

那就看看蜘蛛吧,它沒有翅膀,一樣將網淩空架起。蜘蛛難道不會說,那是鳥兒才能做到的事情。鳥兒能做到的事情,蜘蛛為什麼不能做到?如果我懂得蜘蛛的語言,它肯定是這樣說的。

真的不要埋怨上帝沒有給你飛翔的翅膀,而是該時時問自己是否具備飛翔的素質和勇氣。隻要動動腦筋,再加上多一點的勤奮和堅韌,沒有翅膀也一樣能飛得很高,很高。

把握機會

——安麗

一天早晨,我到一個很遠的地方去辦事,需要坐公交車。於是,我從家裏出來,直奔公交車站。就在我要到車站的時候,車卻緩緩地開走了。

我知道,如果我跑步追那車,是能夠趕上的。但是,我猶豫了,認為公交車不過是幾分鍾一趟,何必要追趕呢。於是,在猶豫中,我前行、追趕的腳步停下了。我等起了下一班車。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幾個“幾分鍾”過去了,車子仍不見影。天漸漸地陰了下來,最後下起了小雨。

等我踉踉蹌蹌趕到目的地時,天下起了瓢潑大雨,我被澆了個透兒。事情沒辦,因為我的樣子很狼狽,已經沒有精神去辦事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拖著疲憊的身子在想,如果我當初用力趕上那班車,就不會有後來的不愉快發生,也許事情就會辦得順利。想來,這一切,也就隻相差很短的時間。真所謂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

坐車如此,那麼生活何嚐不是如此。今天趕不上的隻是一班車,明天失去的可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因為機會隻屬於把握機會的人,而不是等待機會的人。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不能存在僥幸心理,不要認為機會隨時都有,要把每種可能都當成最後一班公交車,那樣才能把握住機會,不讓遺憾發生。

生命不相信絕望

——張靜

那年夏天,我和同學們去遊泳,遊玩中,不諳水性的我突然沉入水中,我手忙腳亂地蹬上來,雙手衝出水麵去扒池邊,竟失手了!我再次跌入水裏,慌忙之中雙腳猛蹬,兩手亂抓,卻抓不住池邊了。我掙紮著,巨大的恐懼突然攫住了我的心。我不再亂動,努力下沉,再下沉,爭取觸到池底。然而,很久很久,我的兩腳依然空空的。冥冥之中,一個意念在我腦海裏閃動:一定要努力下沉再下沉,一定能成功,一定能成功!

然而,兩隻腳依然空空的,唯有水,那可惡的水破開我的嘴唇,一口,再一口,一連灌了幾口,我實在憋不住了,我要完了,我真想放棄努力,任憑水去擺布。可是我不相信絕望,我強閉著嘴唇堅持著,鼓勵自己:堅持下去!堅持下去!突然,腳觸到了硬物,那分明是堅硬的池底!我堅持著再沉,終於,雙腳平踩在池底上,再猛地一蹬,衝出水麵,雙手扒住了池邊。我大口喘著氣,眼淚也跟著流了出來……

喘定了,哭過了,我癱在光潔的池邊,耷著眼環顧四周:池中男男女女,包括那些熟悉的同學們,或遊或戲,歡聲笑語,沒有人注意我,更不會知道,在這平靜的池邊,我剛剛經曆了一場生與死的搏鬥。

三分之一效應

——於德

如果有一條商業街,或路過有一溜大排檔鋪位出租,你想租一個鋪位開店,那麼,租哪段位置的鋪位最好呢?

或許許多想當老板的人有這樣的心理:租路口或街口當頭一間,截住顧客,先吃頭啖湯,生意一定最好!

如果你這樣選擇,那就錯了,大錯特錯!因為老板的心理不同於顧客的心理,老板想多賺錢而顧客卻想少花錢,兩者的心理恰恰是相反的,你想生意好,必須從顧客的心理去考慮。

在得出答案之前,先給你講個小試驗:

某班分到兩張音樂會的票,大家都想去,於是隻好抽簽。簽做好後,班長耍了個小花招,將簽排成一排,讓同學們先抽,以示公平,剩下最後一張才是他的。

同學們一個個把簽抽走,全是空白,最後,一行簽僅剩下第一張和最後一張,兩張都寫著“有”字,可見班長並不騙人,他也得到了如其所願的一張票。

其實班長隻搞了個小小的心理戰,因為大家都覺得,總的來說抽哪個簽機會都差不多,但對第一個和最後一個大家心理上就會有一點兒抗拒:不可能那麼巧,兩張票就會落在最前和最後!於是,在沒有特別心理提示的情況下,絕大多數人都覺得從中間隨手抽一張機會大些。

讓我們再回到鋪位選擇上來,當顧客走進一條商業街時,通常不甘心在第一間店便成交,他總得走走看看,貨比三家,怕自己上當。當走得差不多了,看也看過了,比也比過了,便會找一間成交,通常不是最前和最後。如果這條街是一眼看到頭的,多數人也不會特意選最中間,而是距離兩頭三分之一處機會最大。而價格幾乎一律相同的日用小攤檔如青菜攤、涼茶攤之類情況與此相反,那是顧客越方便的攤位越好。

這裏說的是一般情況,如果你經營得特好或特差,在熟客中造成了很大的聲譽差距,情況就會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