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用動植物學的新發展(1 / 2)

藥用動植物學的新發展

明清時期,人們從各個方麵積累的生物學知識不斷增加,比較鮮明地體現在本草學研究上。本草學著作的大量出現,標誌著藥用動植物研究的新發展

這一時期的本草學著作主要有:明代醫學家、藥物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清代醫學家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

據說李時珍在41歲時被推薦到北京太醫院工作。太醫院的工作經曆,給他的一生帶來了重大影響,為他創造《本草綱目》埋下很好的伏筆。

李時珍利用太醫院良好的學習環境,不但閱讀了大量醫書,而且對經史百家、方誌類書、稗官野史,也都廣泛參考。與此同時,李時珍仔細觀察了國外進口的以及國內貴重藥材,對它們的形態、特性、產地都一一加以記錄。

在太醫院工作一年左右,為了修改本草書,他再也不願耽下去了,借故辭職。

李時珍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天投宿在一個驛站。他遇見幾個替官府趕車的馬夫,圍著一個小鍋,煮著連根帶葉的野草,就上前詢問。

馬夫告訴他說:“我們趕車人,長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損傷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將這藥草煮湯喝了,就能舒筋活血。”馬夫還告訴他,這藥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

李時珍從馬夫這裏知道了旋花有“益氣續筋”之用,於是將這個經驗記錄了下來。

這件事使李時珍意識到:要想修改好本草書,就必須到實踐中去,才能有所發現。經過多年的研究和野外考察,他在75歲時寫成了《本草綱目》一書。

《本草綱目》是我國古代本草學上的巨著,達到了科學水平的一個新的高度,對生物學的發展也有重大的推動作用。

在《本草綱目》所載的全部藥物中,有324種是李時珍新記的。記有植物藥1089種,除去有名未用的153種以外,實有936種。還記有動物藥400餘種。分列“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等項加以說明。

這部著作生物學的重要意義在於分類更傾向自然性,用起來也方便;形態描述更詳細、準確,同時還糾正了不少以前的訛傳和不實之詞。

《本草綱目》將藥物分成水、火、土、金石、草、穀、菜、果、木、服器、魚、鱗、介、禽、獸、人十六部。各部又細分為子類。如在草部下就分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雜草、有名未用等類。

從這個分類來看,李時珍完全摒棄了上、中、下的三品分類法,采用的分類依據是習性、形態、性質、生態等。他對藥物的考察非常深入仔細,常將具有相似療效的植物排列在一起,說明他工作的深入。

李時珍詳細地閱讀過大量本草文獻,並親自對許多藥物進行過細致觀察,因此他在藥用動植物形態描述方麵通常比前人的詳盡。這在指導人們尋找藥物和鑒別藥物有很突出的價值。

比如蛇床子,在以前的本草著作中沒有形態描述,隻記載了別名、產地。《本草綱目》在羅列了前書有關文字後,接著說,“其花如碎米攢簇,其子兩片合成,似蒔蘿子而細,亦有細棱。”

由此可以看出,《本草綱目》對植物形態的認識逐漸從表及裏,從粗到細。反映了人們對植物和動物的認識的進步。

李時珍在訂正前人的錯誤、謬說方麵也做了大量出色的工作。他批駁了服食丹藥和蝙蝠能長生的說法,證實了某些醫生所說的多食烏賊魚會使人不育,掏鸛的幼雛會導致天旱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他還指出草子不能變成魚,也弄清楚五倍子是蟲癭、鯪鯉吃蟻等。這些內容,大多反映在《本草綱目》中的“正誤”和“發明”等項中,充分反映了李時珍的注重實踐精神。

《本草綱目》的產生和成就的取得不是偶然的。自宋代以來,人們又積累了豐富的本草學知識,為明代的發展準備了條件。明代初中期還湧現了一批各具特色,內容新穎充實的本草著作,如《救荒本草》和《滇南本草》,這些也在客觀上促進一些大型的、總結性的著作出現。

在李時珍後較長一段時期,本草學沒有大的發展。至清代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這一著作的出現,才改變了這一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