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員陳鑒寫有《江南魚鮮品》一書,記鯉、鱗、鱸、鱖、鱧、鮪等淡水魚類18種,均有形態描述,但側重食用價值。另外《漁書》和《魚譜》兩書,雖有著錄,但都已佚失。
明清時期水生動物的綜合性著作中比較突出的是《閩中海錯疏》。此書作者是屠本畯,他在入閩任職後,應當時在京任太常少卿的餘寅的要求,寫成此書。
屠本畯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還寫有《閩中荔枝譜》和《野菜箋》等書。
屠本畯熟悉海物,有實際知識和愛好。更重要的是,他當時任福建鹽運司同知,他認為,海產動物種類繁多,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自己身為鹽務官員,並熟悉海物,因此也將寫這部著作,作為自己分內的事。
《閩中海錯疏》成書於1596年。是明代記述我國福建沿海各種水產動物形態、生活環境、生活習性和分布的著作。對近代生物學研究和海洋水產資源的開發有一定參考價值。
全書分上、中、下三卷。上、中卷為鱗部,下卷為介部。共記載福建海產動物200多種,包括少數淡水種類。以海產經濟魚類為主,計有80多種,其中包括著名的海產品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對蝦和蟹等,分屬於20目40科。
此外,還有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兩棲動物及哺乳動物。
這部著作根據動物生物學特性,將它們分成許多群,在大群中還有小群,從而體現了彼此的親緣關係,發展了自然分類體係。
《四庫提要》評論這本書說:“辨別各類,一覽了然,有益於多識,考地產者所不廢。”是有見地的。
屠本畯另著《海味索隱》列十六品為:蚶子頌、江瑤柱讚、子蟹解、礪房讚、淡菜銘、土鐵歌、頌、蛤有多種、黃蛤讚、鱟箋、團魚說、醉蟹讚、蝗魚鯗魚銘、青鯽歌、蟶讚、魚頌。
作者以頌、讚、歌、說、箋等多種文學形式,表述了水產動物的名稱、形態、種類、性味、產地和用途多方麵的知識,也很有特色。
屠本畯做學問重視調查研究,不以輯錄古籍資料為主。因而他描述的動植物,多數能說明其形態、生活習性等,使讀者能辨認其種類。《四庫全書提要》說它“辨別名類,一目了然,頗有益於多識”,這一評價是公允的。
他親自觀察、調查為重點,取得直接的實物資料,故能辨別前人對動植物認識的謬誤,不以訛傳訛。
此外,他對前人的經驗和知識頗為尊重,在《閩中海錯疏》等著作中,引用了許多前人有關動植物知識的文獻,但他在吸取前人科學知識時是審慎的。總之,屠本畯在生物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繼《閩中海錯疏》問世之後,清代經學兼博物學家郝懿行著有《記海錯》一卷,追記所見海產動物40餘種,包括海帶一種。特點是注意考證,文筆精煉。
比如記“望潮”:“海蠕間泥孔漏穿,平望彌目,穴邊有一小蟹,跂腳昂頭,側身遙睇,見人歘入。”於海天泥沙生境中記海蟹形態活動曆曆如繪,生意盎然,令人神往。
再如記“海盤纏”:
大者如扇,中央圓平,旁作五齒歧出,每齒腹下皆作深溝;齒旁有髯,小蟲誤入其溝,便做五齒反張,合界其髯,夾取吞之。既乏腸胃,純骨無肉。背深藍色,雜頳以點……
形象逼真,活動如實。
在郝懿行稍後,清代水利學家郭柏蒼根據自己數十年在海濱的親見,加上采詢老漁民的經驗,還證之古籍,於1886年寫有《海錯百一錄》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