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術中的化學處理(2 / 2)

蔡倫認識到紙的重要,因而總結民間的經驗,改進和發展了造紙技術,使紙和造紙術廣為人知,引起了全社會的重視。紙不僅在民間通用,而且成為官方文書的載體。

蔡倫發明了以樹皮為原料的皮紙,主要是楮皮紙。楮就是枸樹,也叫“穀樹”,是落葉喬木,開淡綠色花,果實呈紅色,皮部纖維強韌。

魏晉南北朝時期種楮在農業中占用重要地位,它為造紙業提供了一種充裕的原料,所以楮皮紙在社會流行起來。

現存於故宮博物院的一件文物《平複帖》,是用晉代麻紙寫的,寫有漢隸字的東漢麻紙要好得多,表明晉代的麻紙在質量上又有明顯的提高。

由漢代至唐代,麻紙一直是產量最大的紙。相傳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有一次送給東晉名士謝安的麻紙就達90000張,可見當時造紙業的興旺。

既然大麻、苧麻及其製品和樹皮都可用做造紙原料,人們便試用更多的植物纖維來造紙。

東晉時期曾經出現土紙和藤紙。土紙是用稻、麥稈為原料所造的紙,即今南方的草紙。因其纖維較短,所以製成的紙張質地較粗,不耐用。藤紙是用藤皮為原料所造的紙,藤皮具有強韌的長纖維,所以用它製成的紙,質量較高。

唐代經濟文化的全麵發展,使造紙業成為欣欣向榮的一個手工業部門。紙的品種不斷增加,生產出許多名紙及大量藝術珍品。造紙生產遍及全國各地。

唐代造紙原料以樹皮使用最廣。主要是楮皮、桑皮、沉香皮及棧香樹皮等。藤纖維也廣為使用,但至唐代晚期,由於野藤大量被砍伐,又無人管理栽培,原料供不應求,藤紙一蹶不振,至明代即告消失。

宋代竹紙發展很快,後期的市場上十之七八是竹紙,產區遍布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等地,最盛之地當推浙江、四川兩地。

在工藝上宋代竹紙大多無漂白工序,紙為原料本色,除色黃之外,竹紙也有性脆的缺點。

元明代竹紙的興盛創造了曆史新篇章,尤以福建發展最突出。使用了熟料生產及天然漂白,使竹紙產量大有改進。

清代由於造紙業的大發展,麻及樹皮等傳統造紙原料已不能滿足需要,竹紙在清代占了主導地位,其他草漿也有發展。

河南、山東等地有人用麥草、蒲草。陝西、甘肅等地有人用馬蓮草,西北用芨芨草,東北用烏拉草。

清代草漿生產技術有了很大進步,用仿竹漿、皮漿的精製方法製取漂白草漿。著名的涇縣宣紙就是用一定配比的精製稻草漿和檀皮漿抄製而成,其生產工序一直延續至今。蘆葦在清代末期也有使用。

[旁注]

許慎 (約58年~約147年)。東漢時期經學家、文字學家、語言學家,有“字聖”之稱。所著《說文解字》聞名於世,研究《說文解字》的人,皆稱許慎為“許君”,稱《說文》為“許書”,稱傳其學為“許學”。

脫膠 絹紡和麻紡生產中原料的初步加工工藝過程。其目的是去除包裹在其外層的絲膠、蠟脂、色素等。常用的脫膠劑有肥皂、蛋白水解酶、表麵活性劑的複配物;所用的堿劑有氫氧化鈉、碳酸鈉、矽酸鈉等。

王羲之 (303年~361年或321年~379年)。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冶於一爐,自成一家,影響深遠。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謝安 (320年~385年)。東晉時期名士、宰相。因追贈太傅,故後世稱其為“謝太傅”。曾經作為東晉一方的總指揮,麵對前秦的侵略在淝水之戰以八萬兵力打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致使前秦一蹶不振,為東晉贏得幾十年的安靜和平。

宣紙 原產於安徽省涇縣,原屬寧國府,產紙以府治宣城為名,故稱“宣紙”,現主要產於安徽省涇縣。是我國古代用於書寫和繪畫的紙。宣紙起於唐代,曆代相沿。由於宣紙有易於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

[閱讀鏈接]

蔡倫認真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帶領工匠們用樹皮麻頭、破布和破漁網等原料來造紙。他們先把樹皮、麻頭、破布和破漁網等東西剪碎或切斷,放在水裏浸漬相當時間,再搗爛成漿狀物,還可能經過蒸煮,然後在席子上攤成薄片,放在太陽底下曬幹,這樣就變成紙了。

樹皮是比麻類豐富得多的原料,這可以使紙的產量大幅度地提高。樹皮中所含的木素、果膠、蛋白質遠比麻類高,有利於提高紙張的柔韌性。蔡倫還改用草木灰水製漿,提高了紙漿的質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