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藥物學家不僅將煉丹家的礦物晶體知識收編到本草學專著之中,而且將本草學、藥物學、礦物學和晶體學融為一體,形成了我國獨具特色的本草藥物學。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晶體特征的觀察,無論在宏觀形態、對稱性還是若幹物理性質方麵都要比國外早得多。
[旁注]
許用應力 機械設計或工程結構設計中允許零件或構件承受的最大應力值。要判定零件或構件受載後的工作應力過高或過低,需要預先確定一個衡量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許用應力。許用應力是機械設計和工程結構設計中的基本數據。
賈公彥 唐代儒家學者、經學家、《三禮》學專家。官至太常博士,撰有《周禮義疏》50卷、《儀禮義疏》40卷。他選用鄭玄注本20卷,彙綜諸家經說,擴大為《周禮義疏》50卷,體例上仿照《五經正義》。
塑性形變 物理術語。如果外力較大,當它的作用停止時,所引起的形變並不完全消失,而有剩餘形變,稱為塑性形變。另外,任何物體在外力作用下都會發生形變,當形變不超過某一限度時,撤走外力之後,形變能隨之消失,這種形變稱為“彈性形變”。
張湛 東晉時期學者、養生學家。撰有《養生要集》、《列子注》、《衝虛至德真經注》等。有人認為《列子》即其編湊,注中征引何晏《道論》、《無名論》及《莊子》向秀注文,保存了魏晉時期文獻,也反映其哲學觀點。說明當時玄學已受到佛學影響。
名家 是先秦以思維的形式、規律和名實關係為研究對象的學派,戰國時稱“刑名家”或“辯者”,西漢始稱“名家”。名家主要活躍在先秦的春秋戰國時期,以善於辯論,善於語言分析而著稱於世。首先正式提出“名家”這個說法的,是漢代的學者。
陶弘景 (456年~536年)。南北朝時期著名的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陶弘景整理醫籍,細心、嚴謹、周密、實用,是我們今天整理中醫古籍的一麵鏡子,至今還被世人所推崇。
司馬相如 (約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18年)。西漢盛世漢武帝時期偉大的文學家、傑出的政治家。工辭賦,其代表作品為《子虛賦》。作品辭藻富麗,結構宏大,使他成為漢賦的代表作家,後人稱之為賦聖和“辭宗”。他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也廣為流傳。
物質三態 物質的一般情況下,物質都有三態,如水的三態為冰、水、水蒸氣,分別為固體,液體和氣體。當然,物質還有其他兩種存在的形態,叫做等“離子態”、“超固態”。處於等離子態的物質叫做“等離子體”,處於超固態的物質叫做“超固體”。
煉丹術 古代煉製丹藥的一種傳統技術,是近代化學的先驅。自周秦以來就創始和應用了將藥物加溫升華的這種製藥方法,為世界之最早者。其藥物有外用和內服兩種,外用者至今還很有價值,內服則由於其毒性較大而逐漸被淘汰。其“長生不死”說是荒謬的。
[閱讀鏈接]
我國古人對彈性材料頗有研究,比如製作風箏就是一例。
風箏為我國發明,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用竹子加工成風箏。
魯班在製作風箏時,根據竹條有彈性的特性,用兩手將竹條向內側加壓,使其成弧狀,然後試驗左右兩端的彈性是否一致。經過多次加工,最後將彈性較強一邊的竹條加以修細,調整至兩端彈性相等。據說現在的多線風箏就是從魯班的竹骨風箏演變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