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最早出現在史前時期。起初人們清除森林或小山頂,以便種植一些糧食作物,或者作為防禦工事。廣西龍脊梯田,始建於元代,完工於清代初期,在機械普及以前就很有規模了。
梯田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線建造的階梯式農田,其蓄水、保土、增產作用十分顯著。古人根據田麵坡度不同,修築了坡式梯田、複式梯田等。
坡式梯田是山丘的坡麵地埂呈階梯狀而地塊內呈斜坡的一類旱耕地。它由坡耕地逐步改造而來。為了減少坡耕地水土流失量,古人在適應位置壘石築埂,形成地塊雛形,並逐步使地埂加高,地塊內坡度逐步減小,從而增加地表徑流的下滲量,減少地麵衝刷。
複式梯田是因山就勢、因地製宜,在山丘坡麵上開辟的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等多種形式的梯田組合。修建複式梯田可更合理地利用土地,節省工程投資和提高水土保持效益。
梯田的水儲藏於岩石裂隙和土壤孔隙。隻要植被良好,水源就會很充足。因此,古代勞動人民會在山頂建造蓄水池,解決幹旱的影響。還利用山澗溪水的高差,在高處將溪水攔入倚山開挖的溝渠,逐級灌溉梯田。這裏的高差,實際上就是斜麵。
[旁注]
重元寺 重元寺初名“重玄寺”,始建於503年,與寒山寺、靈岩寺及保聖寺同時代。清代因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玄”為“元”,重元寺名就一直沿用至今。恢複重建的重元寺位於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唯亭鎮陽澄半島蓮花路。
拋物線 在平麵內,到定點與定直線的距離相等的點的軌跡叫做拋物線。其中定點叫拋物線的焦點,定直線叫“拋物線的準線”。拋物線也是圓錐曲線的一種,即圓錐麵與平行於某條母線的平麵相截而得的曲線。
史前時期 我國史前時期是指170萬年前至四五千年前,即有正式曆史記載之前我國境內人的發展史,包括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係氏族,以及有關三皇五帝的傳說史,直至最後建立夏朝的這段曆史時期。這段時期是我國曆史時段跨度最大的曆史時期。
龍脊梯田 在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和平鄉平安村龍脊山。梯田分布在海拔300米至1100米之間,坡度大多在26度至35度之間,最大坡度達50度。從山腳盤繞到山頂,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層層疊疊,高低錯落。從高處望去,梯田的優美曲線一條條,顯示了動人心魄的曲線美。
[閱讀鏈接]
修整梯田不是為了好看,而是要讓莊稼長得更好。因為落在山坡上的雨水會沿著山坡很快流走,肥沃的表層土壤也會隨著流水一起流失。
因此,古人就把山坡分成一段一段的,整理成各個平麵,就像樓梯的台階一樣,就把一個斜麵變成了很多個小的水平麵,這樣就可以蓄積水分,種植農作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