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力的運動與靜止(2 / 2)

《晉書·天文誌》中曾經用相對運動的思想解釋天象:“天旁轉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隨天左轉,故日月實東行,而天牽之以西沒。譬之於蟻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蟻右去,磨疾而蟻遲,故不得不隨磨以左回焉。”

我們暫且不管《晉書·天文誌》中“天”指的是什麼,是否在運動,僅從物理學看,“蟻旋磨”理論思想是高明的,表明古人不僅看到了相對運動,而且還試圖以相對速度的概念來確定運動的“真實”情況。

在曆史上,許多人參加了這場左右旋的爭論。

至宋代,由於理學大師朱熹的名氣,他所堅持的“左旋說”又占了上風。這場爭論,長達2000多年。直至明代,偉大的律學家朱載堉作出物理判決之後,還爭論未了。

朱載堉說:“天和地、人和舟、蟻和磨、快慢二船、良駑二馬,如果沒有第三者作為參考坐標,就很難辨明它們各自的運動狀態。”

從物理學看,兩個彼此做相對運動的物體A和B,既可以看做A動B不動,也可以看做B動A不動。這兩種看法都有效。若要爭論它們的運動方向或推動誰靜,那真是千載不決之疑。

朱載堉的回答完全符合運動相對性的物理意義。然而,朱載堉不明白,即使飛到日月旁,也不能“辨其左右”,而隻能回答“似則皆似矣”。

以相對運動的觀點來解釋天地的運動,在古代的東西方都是一致的。但像朱載堉那樣對相對運動作出物理判決的人,在西方隻有比朱載堉稍後的意大利人伽利略算是最早的。

要解決地靜還是地動的問題,關鍵是要提出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地動的不可覺察性。這樣,才能牢固地確立地動的觀念。古代我國人卻從經驗事實中總結出這一偉大的發現。

總之,我國古代提出了最古老的相對運動說法,這是我國科學史上最偉大的理論成就之一。

[旁注]

雜家 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的一家,其內容很多與方術有關。雜家的代表一是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另一是編撰《呂氏春秋》的呂不韋。雜家在曆史上並未如何顯赫,雖然號稱“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實際上流傳下來的思想不多,在思想史上也沒有多少痕跡。

呂不韋 (公元前292~公元前235年)。戰國末期衛國著名商人,後為秦國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呂不韋是大商人,以“奇貨可居”聞名於世。他組織門客編寫了號稱“一字千金”的《呂氏春秋》又稱《呂覽》,這是雜家思想的代表作。

皋陶 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人物。皋陶是舜帝和夏朝初期的一位賢臣,傳說中生於堯帝統治的時候,曾經被舜任命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聞名天下。

束皙 (263年~302年)。西晉學者、文學家。博學多聞,性沉退,不慕榮利。曾作玄居釋,張華見而奇之。後王戎召皙為掾,轉佐著作郎。複遷尚書郎。趙王倫為相國,請為記室。皙辭疾罷歸,教授門徒。卒時,元城市裏為之廢業,門生故人,立碑墓側。

曲子詞 是“詞”在隋唐時期的早期名稱之一。曲子詞的特點,是因曲填詞,先有曲調、再按其曲拍調譜來填製歌詞。所以作詞也被稱為“填詞”、“倚聲”。“曲子詞”源自民間,到宋朝初期,曲子詞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格律,演變為宋詞。

理學 古代的理學是指宋朝以後的新儒學,又稱“道學”。嘉祐治平年間,理學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形成了王安石新學、司馬光朔學、蘇軾的蜀學、程顥和程頤兄弟的洛學為代表的理學四大派。理學在我國哲學史上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具有深遠影響。

[閱讀鏈接]

物理學中運動與靜止原理,也可以被引申到日常生活中。

清代有一位探險家,為了在南方叢林中找到遺跡,雇用一群土著做向導。第四天清晨,探險家一早就催促土著趕快上路,不料土著們卻不為所動。

原來,這群土著自古以來便流傳著一項神秘的習俗,就是在旅途中他們總是拚命地往前衝,但每走上3天,便需要休息一天,為的是能讓靈魂追得上身體。

探險家了解情況後,認為這是此次探險最好的收獲:要讓靈魂跟上身體,一動一靜,勞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