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至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度布施活動。
據說普度活動由開鬼門開始,然後豎燈篙,放河燈招致孤魂;而主體則在搭建普度壇,架設孤棚,穿插搶孤等行事,最後以關鬼門結束。時至今日,已成為祭祖的重大活動時段。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是為了普度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據說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
對於沿海漁民來說,處暑以後漁業收獲的時節,每年處暑期間,在沿海有的地方要舉行隆重的開漁節,歡送漁民開船出海。
這時海域水溫依然偏高,魚群還是會停留在海域周圍,魚蝦貝類發育成熟。因此,從這一時間開始,人們往往可以享受到種類繁多的海鮮。
老鴨味甘性涼,因此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傳統。做法也五花八門,有白切鴨、檸檬鴨、子薑鴨、烤鴨、荷葉鴨、核桃鴨等。
北京至今還保留著這一傳統,一般處暑這天,北京人都會到店裏去買處暑百合鴨等。
白露實際上是天氣轉涼的象征。福建省福州等地白露這天要吃龍眼進補。
浙江省溫州等地有過白露節的習俗。蒼南、平陽等地民間,人們於此日采集“十樣白”,以煨烏骨白毛雞或鴨子,據說食後可滋補身體。
“十樣白”也有“三樣白”的說法,乃是十種帶“白”字的草藥,如白木槿、白毛苦等,以與“白露”字麵上相應。
老南京人都十分青睞“白露茶”,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後正是它生長的極好時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經不住泡,也不像夏茶那樣幹澀味苦,而是有一種獨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愛。
蘇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還有自釀白露米酒的習俗,舊時蘇浙一帶鄉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釀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帶到城市。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穀釀成,略帶甜味,故稱“白露米酒”。
白露時節也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是傳說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漁民稱他為“水路菩薩”。
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這裏 將舉行祭禹王的香會,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兩祭的規模為最大,曆時一周。
在祭禹王的同時,還祭土地神、花神、蠶花姑娘、門神、宅神、薑太公等。活動期間,《打漁殺家》是必演的一台戲,它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祈盼和向往。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
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曆八月裏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
據《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裏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
早在周代,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祭祀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4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時期皇帝祭月的地方。
這種風俗不僅為朝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霜降時節,各地都有一些不同的風俗,在霜降節氣,百姓們自然也有自己的民趣民樂。
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禦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
泉州老人對於霜降吃柿子的說法是:霜降吃柿子,不會流鼻涕。有些地方對於這個習俗的解釋是:霜降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
住在農村的人們到了這個時候,則會爬上一棵棵高大的柿子樹,摘幾個光鮮香甜的柿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