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輪沙漏鍾以沙代水,克服了冬季水易冰凍的缺點,可以不受地域限製。其初輪、二輪、三輪、四輪以及小齒輪等一套減速輪係,可以克服沙流速過快的缺點。
可惜的是,詹希元生不逢時,這樣先進的計時器問世僅有幾年,由於元明代交替之際的政局動蕩而沒能推廣開來。
五輪沙漏鍾脫離了天文儀器的輔助,是我國早期機械鍾的代表。
不管是燕肅的蓮花漏,還是詹希元的五輪沙漏鍾,以及其他一些計時工具的發明,都是我國漏刻計時發展史上的重大革新。但我國曆史上使用時間最長、應用最廣的計時裝置還是漏刻。
現陳列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交泰殿中的銅壺滴漏,是1745年製造的,這是我國保存至今仍然完好的漏壺。
銅壺滴漏的漏壺全都用精銅製造,每個漏水的小管子都雕刻成龍頭形狀,水從龍口流出,最上層的漏壺置於樓閣形建築的上層,旁邊有樓梯可以上下,樓閣建築與宮殿結構相同。做工雕刻極為精細,平水壺麵鐫有乾隆皇帝的禦製銘文。
漏刻的出現,使人們不需要頻繁觀測天文就可以隨時知道當時的時刻。它使我國古代計時減少了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是古人在探索時間計量方式上的一大進步。
[旁注]
燕肅 (991年~1040),青州人,就是現在的山東益都。北宋畫家、科學家。官至龍圖閣直學士,人稱“燕龍圖”。學識淵博,精通天文物理,有指南車、記裏鼓、蓮花漏等儀器的創造發明,著有《海潮論》,繪製《海潮圖》以說明潮汐原理。工詩善畫,以詩入畫,意境高超,為文人畫的先驅者。
蘇軾 (1037年~1101年),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即四川省眉山市。北宋時期文豪,宋詞“豪放派”代表。追諡“文忠”。他在文學藝術方麵堪稱全才。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代表詞作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水調歌頭·丙辰中秋》等,傳誦甚廣。
挈壺氏 官名。《周禮》說挈壺氏設下士六人及史兩人,徒12人。有軍事行動時,掌懸掛兩壺、轡、畚4物。兩壺一為水壺,懸水壺以示水井位置;一為滴水計時的漏,命名擊柝之人能按時更換。懸轡以示宿營之所。懸畚以示取糧之地。
張衡 (78年~139年)。生於東漢時期南陽西鄂,即今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發明家、製圖學家、數學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學者。他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後世稱張衡為“科聖”。
詹希元 又名詹希原,安徽歙縣人。明代官員,為官清廉,作風正派,深受百姓愛戴。他多才多藝,工書法,為初“台閣體”先導;創製五輪沙漏,以齒輪、時刻盤合成,五輪沙漏鍾是我國早期機械鍾的代表。
銘文 銅器研究中的術語。本指古人在青銅禮器上加鑄銘文,大多鑄成或刻成,以記鑄造該器的緣由、所紀念或祭祀的人物等,後來就泛指在各類器物上特意留下的記錄該器物製作的時間、地點、工匠姓名、作坊名稱等的文字。
[閱讀鏈接]
“鍾”是曆史悠久的計時工具。“鍾”和“鼎”在我國古代被視為傳國重器,其上所鑄文字,被稱之為“鍾鼎文”。“鍾”還被佛寺懸掛起來用作報時。如唐代詩人張繼《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所謂“夜半鍾聲”就是半夜的報時鍾聲。大概是鍾有了報時的作用,而後將“鍾”字用作計時器的名稱。